論文摘要:從進化的角度看,人類定居文明的出現,可以認為是基因從游牧的病毒狀態到定居的細胞狀態的歷史重演。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鳥類動物的卵殼和哺乳類雌性動物的子宮,都是動物定居的生物學特征。從經濟學角度看,從游牧到農業(種養殖)的定居會產生排他性的產權,激勵發明創造,如專利權、財產所有權等。生物肌體免疫系統的出現,是這種排他性產權的最根本體現,它阻止外來物包括其他基因及其產物進入肌體本身,使肌體成為基因的產權非常清晰的個體。第一次經濟革命使人類從狩獵動物和采集植物的游牧生活發展到種植植物和養殖動物的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使人類建立了奠定各種經濟組織基礎的排他性產權,提高了專業化分工程度,降低了市場交易的成本,促進了物質和文化的積累和進化。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基因、細胞和個體的定居出現了人類定居時產生的這些經濟學結果,人類的定居是基因定居、細胞定居和個體定居等進化過程的生物學和經濟學重演。
論文關鍵詞:生物進化論,定居,產權制度,專業化,重演律
一、人類和基因的定居
在漫長的四百萬年人類進化的時間內,絕大部分的時間是以狩獵動物和采集植物為生的。這時人類的生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變幻莫測的自然的影響,當一個地區的動物和植物消耗到不能維持群體的生存時,人類就必須遷移到其他地方。實際上,此時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與動物沒有本質的區別。
從游牧到定居是人類發展過程中跨出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轉折點,小麥(Triticum aes-tivum)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在公元前8000年,舊大陸出現了二粒小麥(Triticumdieoeeoides),它是由一種14條染色體的野生麥(Tritieum monoeoeeum)和一種14條染色體的牧草雜交形成的,具有28條染色體,它籽粒飽滿,可以自然傳播,當它與另一種14條染色體的牧草雜交后,就形成了今天的42條染色體的小麥。這種小麥麥穗裹得很緊,風力不能將它吹開,它只能依靠人的播種才能繁衍后代。小麥的形成使人類獲得了定居所需要的食物,可以告別追逐動物尋找食物的游牧生活,而小麥也依靠人們的播種得以繁衍,這使人類和小麥都是適應了定居。
生命中的核酸也經歷了從游牧的病毒狀態到定居的細胞狀態的進化過程。病毒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間的過渡形態,它的結構非常簡單,僅由內部的核酸和蛋白質外殼組成,結構更簡單的類病毒連蛋白質外殼都沒有,僅有裸露的RNA。病毒的核酸分子不會太大,僅有幾千到幾百萬對堿基,如r-噬菌體有4.9萬對堿基,牛痘病毒有1.9萬對堿基,他們必須在細胞中寄生才能生存和繁殖。
大約在35億年前,基因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家,出現了定居的結構,這就是原核細胞的出現。原核細胞具有細胞膜,為基因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定居環境。每一個細胞都是一群基因的家,一個細胞中基因的數量大大增加,例如大腸桿菌就有約400萬對堿基,約4000個基因,相對于病毒來說,細菌的基因數量增加了很多,基因的專業化分工程度也比游牧的病毒高得多。細胞的形成可以將許多基因聚集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因的專業化分工程度,出現基因聚集的規模收益遞增。
原核細胞在地球上存在了十幾億年的時間,隨后出現了真核細胞。沒有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干族真核細胞也許出現在27億年前,而細胞中含有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冠族真核細胞則出現在18億年前。真核細胞的出現,使基因的定居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在細胞中,基因不僅擁有了一部分公有資源(整個細胞),而且還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細胞核,從經濟學角度看這就是基因的私有產權。
基因的第三次大規模定居的產物是在細胞的基礎上形成多細胞的生物,許多真核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復雜的個體結構。生物在此基礎上向更高級的結構進化,形成脊椎動物,形成高等的靈長類動物,最后形成人類。生物的發展就是這樣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的生物到進化到復雜的生物。
二、排他性產權制度的建立
人類的定居生活使人和動物產生了很大的差距,使人類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動物。在排他性產權的建立過程中,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增加,由血親聯系的部落的發展非常迅速,產品的剩余和部落間的交換成為必需,因此建立以部落為單位的集體產權就迫在眉睫,集體產權便應運而生。
國家的出現是高度的專業化分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而導致人口增加的結果,國家出現以后,一些地區的公有產權讓位于國有產權,另一些地方的排他性公有產權讓位于私有產權,這些權利發展為對產品、奴隸的勞動和土地的私有產權。此時國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每種形式的國家都承擔了管理的職責,而且由于專業化分工程度的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上升,為了使大范圍的市場交易成本下降,國家的規模一直在擴大,直到在西方世界形成羅馬帝國為止。
基因的第一次定居是形成原核細胞,這使基因從游牧狀態過渡到細胞狀態。限制性內切酶應該是原核細胞的基因建立排他性產權的產物,這種蛋白質存在于細菌中,它對外來的DNA產生特異性的分解,這對細胞內的基因來說,是一種排他性的保護機制,它使細胞內的基因擁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建立了在細胞內的排他性公有產權。
基因的第二次定居是形成真核細胞,這使基因處于最安全的定居狀態。此時建立排他性產權的模式僅僅是非己產權的識別,例如生物產生的毒素,蚌在受到異物刺激時形成的珍珠,都產生了對異物的消滅機制——毒素是生物針對外來入侵者進行的有效攻擊,侵入蚌的異物被蚌分泌的石灰石包圍而形成珍珠,這即使基因也使個體擁有了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空間,建立了生命基本單位所擁有的排他性結構。
進一步發展到脊椎動物,產生了專門維護產權穩定的免疫系統。天然免疫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對外防御,這相當于保衛公有產權;而功能復雜的獲得性免疫系統的主要功能是針對自身的某些細胞并表現出記憶性,這相當于人類保護群體內部的私有產權。免疫記憶的進化是免疫系統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從生物學角度講,免疫記憶主要是防止發育逆轉,它定期清除發育前一階段的自身結構,這些結構是現階段身體所不需要的,這對有變態發育的生物來說特別重要;從經濟學角度看,免疫系統相當于人類在產權讓渡時發生法律效力以降低交易中的風險從而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構架。MHC(主組織相溶性復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基因的出現就是一個最有力的證明,它既可以消滅被外界感染的自身細胞,又可以消滅外界入侵身體的各種異物,從而達到保護自身的目的。抗原提呈細胞(antigen presentingcell,APC)將外來物質或自身改變了結構的物質的特點顯露出來,以激活免疫系統,從經濟學角度看,這種結構相當于人類的產權識別或產權證明。
三、專業化分工程度的提高和市場交易成本的降低
種植植物和養殖動物的定居生活使人類的物質生產產生了極大的變化,最直接的成果是產生了專業化分工和市場交易成本的下降。在游牧的狩獵采集社會中,專業化僅僅局限于簡單的狩獵動物和采集植物的分工,狩獵工作通常由男子承擔,而采集植物的工作則由婦女承擔。但在定居社會,專業化分工則復雜得多,即使是在早期的農業定居部落中,種什么、怎樣種、何時種、怎樣收等工作。都需要不同的具有比較豐富的經驗的人來把握。隨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了比較發達的手工業專業化分工。出現了陶瓷、紡織、木匠、金屬加工等行業,由于私有產權的建立和城市的出現,特別是現代大城市的出現,導致人口大量集中,極大地促進了專業化分工并降低了市場交易的成本。
基因定居形成細胞后,基因數量的不斷增加使基因之間的專業化分工程度越來越提高,多細胞生物的形成產生了細胞水平上的專業化分工,動物群體的形成產生了個體水平上的專業化分工。在昆蟲的社會群體中,許多個體在整個群體中僅僅相當于高等動物的某些組織器官,個體不僅在生存水平上產生了高水平的專業化分工,如兵蟻負責群體的安全,偵察蟻負責尋找食物,甚至在繁殖水平上也產生了高度的專業化分工,蟻王或蟻后只負責繁殖產卵,已經成為一個產卵的機器,卵子的孵化則由其他職蟻負責。在高等動物群體中,在關乎種群進化的生存和繁殖這兩大基本任務上,個體普遍進行了專業化分工,雌性個體主要負責繁育后代。雄性個體主要負責群體的生存不僅如此,在一些動物群體中,還進行復雜的警衛、覓食、護幼等方面的分工,這和人類物質生產的分工有某些相似之處。
定居不僅提高了專業化分工的程度,而且使相互間的聯系加強從而降低了基因之間、細胞之間和個體之間的交易成本。就基因來說,原核細胞的基因可以形成一個操縱子,完成一條多肽鏈的合成,基因之間各負其責。真核細胞的基因則在各種水平上對合成蛋白質進行調控,以達成基因之間的相互協同和交流。在多細胞生物中,細胞之間的聯系物質有小范圍內相互作用的比較原始的旁分泌激素,有通過神經近距離作用的神經遞質、遠距離作用于靶細胞的神經激素,各種腺體分泌的激素也可以作用于遠距離的靶細胞。
四、物質和文明的巨大積累
種植植物和養殖動物的定居生活使人類的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導致文明積累和文化進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從生存的角度看,定居社會可以貯存糧食以渡過饑荒和災害年份,從而使人口數量大大增加。在狩獵動物和采集植物的時候,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0歲,每30平方公里的陸地才可以養活一個人,整個地球大約只能養活500萬人。而在1萬多年前的農業社會,隨著生產力
的提高,地球人口緩慢增加到約1000萬人,在公元前約6000年,地球人口達1.5億。
和定居社會中人口的數量大量增加一樣。定居使細胞中基因的數量大大增加,這為基因之間的分工奠定了基礎,也為一些平時不大使用的基因提供了存在的空間。在染色體上,有許多基因終生都是無用的,例如染色體上隨體上的DNA,高度重復的DNA,他們幾乎終生都不會被轉錄。人的30億對堿基應該有約500萬個基因,但實際的基因個數僅有5萬個,這和定居社會中人類文明的積累非常相似,許多文明在一年甚至幾年才使用一次,但這卻是文明進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積累。
定居使多細胞生物中細胞的數量大大增加,這為細胞之間的專業化分工提供了物質基礎。細胞水平上的分工為個體之間的分工提供了基礎,特別在動物中更是如此。定居使群體中個體的數量大量增加。這也為個體之間的專業化分工提供了保證。在群體中,最主要的分工是生存和繁殖的專業化分工,雌性動物負責群體的繁殖工作,雄性動物負責群體的生存工作㈣。特別是在昆蟲群體中,有專門負責生存的職蟲,負責產卵的王,他們的專業化分工都是基于群體中個體的數量巨大。
野生動物的文化進化是非常稀少而緩慢的。對它們來講,每天的食物和安全是首要問題,能否繁殖后代使基因能夠遺傳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也許在動物園中的動物,例如靈長類動物,在不為食物發愁的情況下,會有一些思考的行為和文化發明現象,但這些偶然出現的靈感的遺傳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個體之間的交流很困難,特別是遇到抽象的想法時更是如此,貯存語言對這些生命短暫的動物來說是一種奢侈,因為它們在動物園的定居是人類爭奪產權的物種行為,相對于形成定居的數十萬年進化歷史來說,動物園中的生活是非常短暫的。第二是個體的幼年期很短,因為它們沒有太多的需要遺傳的東西,這些東西會成為每天為生計奔忙的累贅。
五、結語
從狩獵動物和采集植物到種植植物和養殖動物的定居生活,是人類的第一次經濟革命,這次革命產生了各種排他性產權,促進了人類生產活動的專業化分工,加速了物質和文明的巨大積累。基因定居出現的經濟過程與此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從進化的角度看,人類定居文明的出現,可以認為是基因從游牧的病毒狀態到定居的細胞狀態的歷史重演。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鳥類動物的卵殼和哺乳類雌性動物的子宮,都是動物定居的生物學特征。從經濟學角度看,從游牧到農業(種養殖)的定居會產生排他性的產權,激勵發明創造,如專利權、財產所有權等。生物肌體免疫系統的出現,是這種排他性產權的最根本體現,它阻止外來物包括其他基因及其產物進入肌體本身,使肌體成為基因的產權非常清晰的個體。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