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窯洞是慶陽地區最重要的民居形式,從早期的“穴居”形式到《詩經》中“陶復陶穴”,再到后來多種樣式的窯洞群,歷史悠久,類型多樣。關于慶陽窯洞的研究由來已久,主要涉及其特征類型、文化內涵、布局裝飾、傳承保護等方面,本文試從這些方面入手,梳理其相關研究成果。
本文源自戲劇之家,2020(34):181-182+185.《戲劇之家》創刊于1991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湖北省戲劇家協會、今古傳奇報刊集團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政策指導與理論研究的學術期刊,是全國唯一一家市場化運作的專業戲劇藝術類雜志。
慶陽位于甘肅省東部,地處黃土高原,這里黃土層深厚,適宜開挖窯洞。先周時期,不窋來到北豳(今慶陽),“陶復陶穴以為居”,這里的“陶復”即現在“半明半暗莊”或“崖莊”的雛形,“陶穴”即“地坑莊”的原始形態。慶陽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出生、結婚以至死后土葬于墓窯,都和窯洞密切相關,由此創造出了許多與窯洞有關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如今,慶陽百姓從窯洞搬向寬敞明亮的磚瓦房,窯洞處于倒塌荒廢的狀態,這延續千年的民居形式,缺乏有效的保護,值得我們深入研討,尋找保護和開發的產業之路。
一、慶陽窯洞的類型
根據考古資料,在慶陽寧縣廟嘴坪、寧縣陽坬、鎮原縣王溝等遺址中,都發現了窯洞的遺跡。窯洞從最初“穴居”的形式為主,經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劉等人的改進,逐漸發展為地上的“崖莊”形式,后來發展成利用磚土箍成的窯洞。慶陽的窯洞類型多樣,主要有:明莊、半明半暗莊、地坑院。
明莊即“陶復陶穴”中“陶復”,依山辟崖,一面靠山崖,三面空曠,或三面靠崖,一面空曠。利用黃土高原有利的地形、地質來開挖,呈長方形或正方形,有時也會形成半圓形(籮圈形),這樣形制的窯洞容易發掘,省時省力,且通風、透光,但不利于防盜、防敵。
半明半暗莊,在前有高地、后有高山,或前低后高的胡同里,開挖地基,莊前的土不取完,開挖巷道或巷洞來修建大門,這樣后方崖面高,前方崖面低,太陽光只能照射一半,故謂之半明半暗莊。
地坑院是周人的“陶穴”式窯洞的發展,首先在平地上開挖一個方形大坑,四壁開鑿窯洞,一般是三面開挖窯洞,一面留出一孔窯洞的空間開挖斜坡形的通道,靠人力把地坑院中多余的土送到原面之上。這種形制的窯洞費時費力,下雨時不利于排水,莊子比較潮濕。
除了以上三種形制的窯洞,還有其他功能的窯洞,如高崖,利用高崖面子,在正面窯之間的上部,再挖一孔小窯,為了防止盜賊和兵匪;拐窯,在窯洞的一側挖小窯,為了貯存糧食;地窨子,從山腳挖地道通往懸崖,目的是躲避戰爭。
二、慶陽窯洞的內外布局與裝飾
窯洞開挖完成后,會根據不同的功用進行布局,根據窯的位置來決定誰居住在哪里,注重主窯大于邊窯、正窯大于側窯,主窯是祭祖、接待客人和長輩居住的地方,同時,也講求“長幼有序”的倫理思想,“哥東弟西,兄南弟北”。根據不同的用途,分為廚窯、牲畜窯、磨窯、柴窯等。在窯洞內部,為了追求美觀舒適,會進行裝飾,窗戶大多用白紙或報紙糊住,或張貼窗花等,體現出慶陽勞動人民的智慧。
(一)窯洞內部
窯洞的內部是人們居住的場所,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主要有廚房和臥房之分,廚房的右側一般是土灶和土炕相連,中間有一高臺,廚房左邊擺放器皿和水缸;臥房左邊放置家具,山墻上張貼字畫,背墻多懸掛中堂之類的字畫和匾。為了使窯洞富有生氣,慶陽婦女利用各種廢紙和樹葉剪成各種窗花、門花、炕圍花、頂棚花,也有懸掛各類栩栩如生的香包,多反映慶陽勞動人民追求幸福平安、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
(二)窯洞外部
窯洞的外部是莊戶人家的門面,是展現給外人看的,具有明顯直觀的特點,慶陽人民通過各種技藝使其臻于完美。慶陽自古就是奉行農耕文化之地,牲畜是必不可少的,窯洞中有專門的牲畜窯,有專門儲存糧食的糧食窯,有堆放柴草的柴窯,有放置農具雜物的廈子,這其中也有講究,蘊含風水,互不沖突。在窯洞的周圍,人們會種菜、養花、栽樹,一方面滿足日常生活之需,一方面也為了美觀。在崖背上,用镢頭等工具挖出凹槽,便于排水,看起來也比較美觀。后來磚箍窯的崖背上,還會制作各種各樣的花紋和圖案,追求外部布局的合理美觀。
三、慶陽窯洞的文化內涵
慶陽窯洞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文化,包括:建造前所要遵循的風水文化(周易文化),窯洞整體所呈現出的審美文化,慶陽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以窯洞為中心所創造出的剪紙、皮影、香包等民俗文化,慶陽窯洞冬暖夏涼、節能環保的特點為歷代文人所詠嘆而形成的詩歌文化。慶陽窯洞所展現出的文化,反映了慶陽百姓的思維方式、信仰方式、生活方式等。
(一)風水文化(周易文化)
隆滟、韓建民在《隴東農耕文化研究》一書的“隴東人民的農耕家園”一章中,集中講了慶陽窯洞在選址、安宅、建宅、設計窯洞造型、布局以及墓窯選址過程中的周易文化。在挖窯和箍窯前,要請陰陽先生看風水來判定窯洞的選址、方位和破土吉日,窯洞選址要取“U”字形,向陽靠山,俗話說:“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輩輩出大官。”在郭冰廬《窯洞風俗文化》一書的介紹中,選址要遠離廟宇,宅前視野開闊,不選擇“刀把院”,即宅基處在“死胡同”的盡頭,不選擇“轎桿院”,即院落左右再無兩鄰而恰為兩條人們必走的要道。在建造過程中,先要有殺雞灑血、奠酒、燒符等儀式,本村年長者先挖第一鏟土,之后大家一起挖。在數字上也有講究,“取單不取雙”,正窯宜取3、5、7孔,在民間數字概念中,雙數表示圓滿,而單數寓意增長,寓意人丁興旺、家財增長。
在即將完工之前,要舉行隆重的合龍儀式,龍口的位置特別講究,窯洞拱頂正中一塊磚或石料的位置空著,等待吉時一到便可填充,表示龍口已合。墓窯選址,也要由陰陽先生來判定,須拿著羅盤、戒尺、繩丈、木橛等,挑選“脈氣”之處,這關系到后代“高就、添財、人旺”等,當地人相當重視。窯洞的布局、造型中,呈現出“中”或“天”字,上部拱圓、下方端直,契合“天圓地方”的思想。從慶陽窯洞所要遵循的儀式,可以看出慶陽百姓傳承著周文化及農耕文化。
(二)民俗文化
慶陽窯洞承載了厚重的民俗文化,后經歷代的不斷發展完善,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皮影、剪紙、刺繡、隴東道情被稱為“慶陽四絕”。慶陽婦女在窯洞中利用農閑時節,將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動物植物等通過剪紙形式表現出來,并將這些剪紙貼在窗戶、炕圍等處用于裝飾。還有刺繡、香包,圖案生動形象,多以民間故事、魚蟲鳥獸,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麒麟”、“十二生肖”等等為創作題材,香包里面裝有香料、藥材,具有驅邪防病的功用。皮影也是重要的民俗,農閑時節,窯洞內坐著左鄰右舍,在窯洞內支起“亮子”,利用光影成像的原理演出皮影戲,唱上幾段慷慨激昂的曲段,緩解勞作疲乏。
這些和窯洞有關的民俗文化,如今已經走出窯洞、走出慶陽,走向全國、世界的舞臺,成為慶陽的靚麗名片。
(三)詩歌文化
在齊社祥的《隴東歷代詩文選注》中,收錄著歷代贊美慶陽窯洞的詩歌,在其他書籍中,也有或直接或間接涉及慶陽窯洞的軼聞故事、民間歌謠等內容。《詩經》中的“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應該是對慶陽窯洞最早的記錄,清代的慕少堂在《求是齋史話》中寫道:“隴東民眾修窯先看地形,次由土工繪圖……每窯盤一個炕,千百家同意構造,大抵傍崖而居,既實用又省錢,自周迄今習慣自然。”清代慶陽學者惠登甲在《土窯》中寫道:“遠來君子到此莊,休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天涼。”竇世榮《慶陽民俗禮儀大觀》中記有《慶陽窯洞》一詩:“依山崖莊分陰陽,窯門相對坑院方。壁厚九尺嚴冬暖,洞深三丈暑夏涼。炕灶聯袂共煙道,畜人同眠分圈床。而今寶洞成墟廢,獨留空窯寫文章。”在慶陽華池流傳著《五孔窯》民歌:“喝的山泉水,吃的糜子飯;睡的五孔窯,穿的軍毛氈。”在慶陽、平涼等地方的作家有《窯洞軼事》、《窯洞史話》、《地坑院》、《窯洞故事》、《窯洞夜話》等作品,也有以窯洞為主題的繪畫作品。歷代的作品都展現出了慶陽窯洞的魅力。
(四)審美文化
慶陽窯洞在空間構造和內部裝飾上,展現出了獨特的審美文化,這種審美離不開上面所提到的風水、民俗和詩歌文化,它們共同構成了慶陽窯洞的審美文化。
呂根槐《淺析隴東窯洞裝飾美》一文,從建筑風格、構造原理、空間及裝飾處理來研究窯洞裝飾美。卓娜娜等人所作《從甘肅慶陽窯洞的發展來看傳統建筑文化》一文,其中說到窯洞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中“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學分量和審美價值,從因地制宜的環境意識、因材致用、節材省地、因勢利導等特點來說明慶陽窯洞所蘊含的樸素建筑風格和儒家文化的人文傳統。窯洞在選址時講求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建造遵循取材自然、無污染、環保、經濟的理念,尊重生態系統,維持生態平衡。窯洞的內部注重裝飾,營造出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外部布局合理,栽花種樹,美化環境,親近自然。這種獨特的審美理念傳達出慶陽百姓愛護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四、慶陽窯洞的產業化發展建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觀念的變化,“別窯建房”、“棄窯下山”、“離窯就塬”成為新的趨勢,延續千年的民居形式面臨著無法延續的問題。許多研究者都在探索新的發展途徑,力圖煥發其新的生命力,將這些不受重視的窯洞開發成資源,減少浪費,拉動經濟的發展。
(一)轉變舊的思想觀念
徐娟秀等人在《關于“一帶一路”下慶陽窯洞的旅游發展的幾點建議》中,首先建議政府以政策支持及引導人民轉變舊的觀念,立足于慶陽的現實情況,改造危窯,推進扶貧工作。隆滟、韓建民也主張對窯洞民居轉變思想觀念,窯洞具有經濟實用、冬暖夏涼的優點,不應將其廢棄。還應改善窯洞的居住環境,窯洞經年累月被流水侵蝕,存在極大的危險性,植樹造林、改善黃土高原的環境、摒棄之前亂砍濫伐的做法,可以減少流水侵蝕。在窯洞內外,利用現代理念和技術裝飾美化,窯內用水泥、磚頭砌墻,窯壁用墻粉刷新,采用吊頂技術,隔濕防潮,窯洞外部用磚頭、瓷磚砌面,窯頂用水泥鋪置,防水防滲。對窯洞進行改造,適應現在的居住條件,糾正“擴大窯居就是倒退”的錯誤觀念。
(二)改進窯洞技術,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徐娟秀等人建議改進窯洞建筑技術,比如刷有利于透光的建筑涂料,安裝有美感的照明設施。薛方等人在《慶陽窯洞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一文中,建議培養大批修筑窯洞的專業技術人才,制定統一的施工標準,在甘肅省內職業院校設置專業課程,實現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建造有技術含量的新式窯洞。
(三)完善窯區的基礎設施,開拓窯洞使用功能
窯洞大多分布在山峁溝梁上,地形坎坷,交通不便,對百姓出行造成很大困難,并且,這里氣候干旱,飲水、灌溉存在困難,相關部門應投入資金統一規劃,修建公路、橋梁、供水設施,完善基礎設施。
過去,窯洞主要以居住為主,功能單一,國外則在探索和研究新型巖洞模式,比如山洞醫院、地方書店、學生中心、地下圖書館、地下實驗室等。薛方認為可以利用窯洞興辦鄉村企業、公共事業,比如學校、商店、旅社、養殖場等,這比現在以水泥、工業涂料建造的建筑更節能環保。
(四)大力利用窯洞發展旅游文化
慶陽地區具有與窯洞有關的豐富民俗文化,與佛教有關的石窟文化,革命年代在窯洞中指揮戰斗、培養人才所形成的紅色文化。此外,還有之前所提到的民俗文化。如果能把這些文化資源整合,開展農家樂、窯洞住宿、紅色旅游、民俗體驗游等相結合的模式,能極大地促進慶陽旅游業的發展。
在很多研究成果的產業化發展建議中,大都提到了大力發展窯洞旅游。可以發展集旅游、觀光、娛樂、園林為一體的農家樂,打造從華池縣南梁紅色根據地為起點,到巴家咀水庫附近的窯洞群遺址、宮河鎮北頭村大地窯和包家寨子會議遺址的一條紅色窯洞旅游路線,同時建設民俗體驗環節等。這些建議為慶陽窯洞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五、結語
慶陽的窯洞延續千年,記錄了慶陽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如今卻面臨發展的瓶頸。本文對慶陽窯洞文化的研究作出綜述,梳理相關研究成果,探討轉型發展之路,以期將其轉化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緊跟當下發展趨勢,加強調研,制定合適的發展策略,傳承發揚這項寶貴資源所蘊含的文化內核,是我們每個慶陽人的使命和職責。
參考文獻:
[1]侯繼堯,任致遠,等.窯洞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
[2]郭冰廬.窯洞風俗文化[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4.
[3]隆滟,韓建民.隴東農耕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4]彭金山.隴東風俗[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
[5]王其鈞,謝燕.民居建筑[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6]竇世榮.慶陽民俗禮儀大觀[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
[7]劉麗芳.中國民居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
[8]徐娟秀,張玉霞.關于“一帶一路”下慶陽窯洞的旅游發展的幾點建議[J].科技經濟導刊,2017,(05):131+129.
[9]薛方,宋永永,黃敏.慶陽窯洞文化的傳承與保護[J].甘肅農業,2012,(01).
[10]姜波.慶陽窯洞民居文化的歷史淵源及保護發展[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2):97-101.
[11]徐浩艇.論隴東窯洞的文化藝術價值[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147-150.
[12]袁薇.隴東窯洞的特點及發展[J].鐵道工程學報,2001,(01):62-64.
[13]賈毅.慶陽窯洞文化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