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類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都是來自于大自然,為了生存的需要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向自然界索取并積極地探索。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這種以科學技術為手段、以征服自然為目的、以物質財富增長為動力的傳統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轉化為損害人類自身的力量,人類在征服自然的同時也得到了自然界的懲罰。因此,我們必須重視人和自然的關系。
人和自然不協調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不足,另一方面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社會總需求超過了自然界所承受的能力范圍,當然也還有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則是人在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無視了人的受動性一面,并過度發揮了能動性。
這個全球性問題的產生,讓我們認識到了是人類自己沒有處理好能動性和受動性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說人的能動性已經發揮到了極致。真正自覺的能動性的發揮,是以對受動性的認識為前提條件的,這個條件將會約束著能動性的發揮。能動性本身表現在兩個方面:認識自然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后者如果不以前者為基礎,那么能動性就可能超過受動性而變成一種具有盲目性的活動或意向。要想調整好能動性和受動性的關系,人類就得不斷地提高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認識。長時間以來,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觀念,把我們引向了無節制的耗費自然資源和掠奪式開發的歪路上。在這種價值取向的影響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脫離了人的受動性并且會盲目膨脹。此時,這種“能動性”就會殃及自身。早在十九世紀中葉,恩格斯就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當人類受到自然界報復的同時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教育。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必須要先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念,繼而再去調整人和自然關系,并認識到這個調整的重要、必要和迫切性。當有了這種認識,人和自然關系的協調發展就有了可能。在調整人和自然的關系中,除了要擺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外,還要正確調整自然界本身的平衡。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在一定時期內,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大致持平,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身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來相對穩定狀態。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它取決于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和自我調節功能。在一個自然系統內,有許多對立的因素在起控制作用,例如當旱季來臨時,草原的草開始枯萎,這時依靠草被為食的動物遷徙他鄉,草原鼠類也因營養缺乏而繁殖力下降,減輕了對草原的壓力;當雨季降臨,干旱解除,草被可得到恢復和生長,這時草原鼠類又可大量繁殖,食草動物也重返故地,食肉動物尾隨而來,就是這種機制,調節和維持了生態平衡。
自然系統所具有的這種動態平衡功能為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基礎。但這種動態平衡是有限度的,超過這限度就有可能永久的失衡。生態平衡在內的自然平衡是動態的,外界系統對其干擾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作用,把對系統的干擾減弱到最低影響程度,維護系統的平衡。如河流的污染,就會產生水生植物、動物等清理污染的機制;動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外界環境的變化,他們可以自我調節適應變化。這種自然系統自我調節機制可以維持系統的多樣性、動態性平衡演替,可以承受一定的人為干擾。由于人類打破了這種平衡,才陷入了今天這種困境。問題在于,人類在打破自然平衡的同時必須更加自覺地去重新建立一種新的平衡,而不是把這種爛攤子留給自然界本身去處理。自然界是依照自己的規律并且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建立的某種平衡,但這種自然平衡不一定是有利于人類的長遠發展。在自覺地建立自然平衡這一問題上,人類也作出了很多的嘗試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我國目前實施的林業生態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等),綠色GDP核算體系等均是人為的恢復自然系統平衡功能,這樣,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便有了可能。
我們只要做到合理、正確的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自然界本身是不會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的腳步。就拿資源來說,我們認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這實際上只是說明了人類對其利用的一種歷史性。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定歷史時期內,在經濟、技術、社會和自然多種因素的限制下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確實是有限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也將逐步擴大。例如,目前我們只是利用了人類生存環境中地球表面的一些資源,而在碩大的地球深部人類尚未了解的資源無疑是有很大潛力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天視若無用之物,明天就有肯能會成為無價之寶,在歷史上,柴薪—煤炭—石油—核能的燃料發展譜系,木材、石塊—青銅—鋼鐵—合成材料的材料發展譜系,都可以證明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所以,自然資源是不會面臨全面枯竭的,這也為人和自然協調發展提供了客觀上的可能性。
人類歷史證明,從根本上擺脫受動性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但人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動性,認識到這種受動性的存在,并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從而彌補過去的失誤和協調進一步的實踐活動,把自然界的報復控制到最小程度上,當然,在未來的發展中,還會有新的不協調和新的矛盾產生,人們將會面臨新的挑戰,并在新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上解決這些矛盾。人和自然相協調發展的可能性并不是說人和自然必定會和諧。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是按照協調軸線螺旋式前進的,是一種動態式的協調,需要不斷地去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朝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循序漸進,達到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