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始建于2004年5月的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東部分校,是一所環境優美、人文生態、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校園。建校伊始,學校就本著“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教師施展才華搭建平臺”的辦學理念,打造“環保數字化、服務功能化、發展生態化”的綠色數字化校園。
●機遇:直面挑戰
1998年1月31日,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發表題為《數字地球——21世紀認識地球的方式》的報告,率先提出了數字地球的概念,此后,數字城市、數字校園、數字圖書館等各種概念撲面而來。數字化校園的出現,深刻地改變著教育和學習的方式,甚至改變了整個校園的生活方式。8年前,當我們還在籌備建設校園時,就在暢想那個屬于教育的另一個世界,它是一個信息高速縱橫,教育資源浩如煙海,師生互動穿越時空的數字化世界。學校建成后,我們更是在思考與探索,如何在互聯網條件下,在無窮的數字化信息空間里建設與現實校園互動的虛擬校園,把握信息時代賦予的機遇,占領教育的制高點,以促進學校的跨越式發展。把握時代的脈搏,是教育者勇于挑戰的精神。
●思想:兩個校園
我們認為,21世紀的教育載體將是兩個校園:一個是構建于物、人、組織之上的傳統現實校園,一個是基于現實校園的數字化、功能化并不斷生態發展的綠色數字化校園。對于數字化校園來講,數字化是其基礎。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實現對學校資源的數字化,這些信息資源才能被整合到無窮的信息空間里。功能化是其關鍵。只有對數字化資源進行整合和集成,才能使其有序運轉,更好地為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然而,不可回避的問題是,這些在數字化校園中快速流通的信息節點,也使教育“鼓點”愈發緊密。張文質先生所著《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用一種“手術很成功,但病人卻死了”的教育現象,對數字化校園的“快捷”、“無痕”做出極大的嘲諷。因此,構建“環保數字化、服務功能化、發展生態化”的綠色數字化校園是回歸教育本質的要求,顯得尤為重要。綠色是數字化校園的生命底色。
●實踐:超前管理
1.著眼未來,環保數字化
為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我校著眼師生的健康與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從綠色的視角,謀劃、推進了數字化工作。學校內部網絡采用1000M交換至樓宇,100M自適應到桌面,雙路(電信、網通)50M出口接入互聯網,超前性的規劃,至今七年不衰;多頻共纜廣播電視系統,集廣播、電視于一纜,實現了低耗能;超短焦距的互動白板、數字化展臺等構成的多媒體白板教學系統,呵護了教師和學生的“心靈之窗”,減少了粉塵的肆虐,教師只需攜帶小黑(IBM筆記本)便能輕松實現移動式教學;教學樓頂整齊劃一的硅晶太陽能板,是為數字化校園提供綠色清潔能源的470KW太陽能光伏系統,成為了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超前管理,服務功能化
管理是一種運動過程,何時進行管理決定著管理的效度。要使學校管理科學化、系統化、網絡化,關鍵在于變滯后為超前。為此,我們專門成立教育技術辦公室,使數字化校園的規劃、裝備、管理、服務、評價等有了專門的職能部門。每個班級配備了“電教管理員”,他們手上的“班級電教日志”,掌握著對教師的“生殺”大權。在生活管理方面,校園一卡通系統實現了購物、打水、乘車、公寓點到、體質測試等多元化服務功能。學生家長可通過網絡隨時查詢自己孩子的消費情況;教師可隨時查詢住校生進出公寓情況;體育教研室可及時收集學生體質測試數據;學生用水、用電的人性化管理,也促使他們養成環保、節約的生活習慣。在行政管理方面,考務系統將標準化命題、網絡化閱卷、考場的安排、成績的分析等融為有序的整體,將教師從繁忙的雜務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課堂、關注學生、關注自我的發展。
3.以人為本,發展生態化
教育與環境一樣,要注意生態效應,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要不斷克服數字化校園中的非綠色因素的干擾,如垃圾信息、信息迷航、過度娛樂、思維消減等,并以人作為核心。在學科教學中,我校實行作業的“主輔化”,即主作業為紙質作業,輔作業為“電子作業”。輔作業需要通過網絡環境搜集、加工、交流信息,以養成學生的信息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校的初一、初二年級開展了“一對一數字化學習項目”的實驗,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個性化的主動學習。這為探索以“個性化教育、探究性學習、教學互動”為主要特征的“超越課堂”研究開辟了一條重要途徑。在課外,集中在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終于被解散了。電腦被“發配”到每幢樓宇中的“流動書吧”,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空間,延長了學生的閱讀時間,使他們養成嶄新的閱讀習慣,閱讀之美,徜徉在圖書館、閱覽室、教室甚至走廊里,灑一路“書香”,無處不在。
●成果:綠色夢想
多年來,我們在綠色數字校園的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獲得“揚州市數字化校園示范校”、“江蘇省教育資源研制中心”、“揚州市中小學優秀學校網站”等榮譽。學校還充分發揮數字化校園的優勢,與兩所農村初中進行網上結對,積極開展一體化管理、備課、培訓、研究等活動,為教育的均衡、公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一個學校都有各自校本化的經歷。他們還將繼續懷著綠色的夢想,沿著自已的路走下去。綠色,數字化校園的生命底色,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