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1前言
樺南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劃為三江平原第五區,由佳木斯市轄管。屬完達山脈西麓余脈,東西長約130km,南北寬約73km,形如一片樹葉,全縣幅員總面積為4415.60km2。樺南縣是黑龍江省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治理最為迫切的區域之一。水土流失破壞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搞好當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水利部新的治水思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保障糧食和生態安全,進一步加快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水土流失現狀
2.1水土流失面積及侵蝕類型根據黑龍江省第二次土壤侵蝕現狀遙感調查結果統計,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34174hm2,占全縣幅員總面積的30.38%,其中輕度侵蝕面積125544hm2,中度侵蝕面積7368hm2,強烈侵蝕面積1262hm2,分別占總流失面積的93.57%、5.49%和0.94%;按地類分,耕地流失面積90690hm2,林地流失面積37816hm2,草地流失面積5033hm2,城鎮公交流失面積634hm2,其他用地流失面積1hm2,分別占總流失面積的67.59%、28.18%、3.75%、0.47%和0.01%,水土流失的形態均為水蝕。全縣年均土地侵蝕模數為2122.47t/km2•a,按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技術標準,屬中度侵蝕。
2.2水土流失危害
2.2.1侵蝕土地、降低地力
多年的水土流失使耕地的黑土層變薄,耕地的地力下降。據調查,黑土層由墾初的60~80cm,降至20~30cm,嚴重地塊僅剩10cm左右,農民說“黃土崗、破皮黃、干使勁、不打糧”。年流失的土地養料:有機質78089t、全氮3954t,全磷2966t,全鉀29655t,流失的有機肥98.9萬t,相當于全縣年施農家肥的3/4。年流失氮、磷、鉀總量是施用肥料養分的1.8倍。
2.2.2毀苗補種,損失嚴重
全縣春季大風日數較多,平均大風日數為48d,嚴重年份造成毀種、補種面積較大。如1978年5月13日遭遇一場8級大風,土龍山鎮26個村有10個村遭災,受災面積達9627hm2,毀種、補種4666hm2,損失巨大。
2.2.3溝壑增多,吞蝕農田
據調查,全縣共有侵蝕溝2600多條,占地1700hm2,溝壑密度為0.49km/km2,這些大溝沖刷切割農田,吞蝕良田使土地支離破碎,影響農民的生產生活。如樺南鎮五一村2條大溝把整個村分為3節。
2.2.4泥沙下泄,淤積河道、庫塘,破壞交通
縣域內的七虎力河由于開荒、采礦和上游亂砍濫伐,使土地裸露。每年雨季有大量泥沙淤積河道。七虎力河石頭河段河底距離地面原有5m多深,現距地面僅有0.5m深;閻家鎮九龍水庫設計庫容30萬m3,建于1976年,由于上游水土流失,到目前已淤積泥沙25萬m3,基本於平成為放牧場。牡佳鐵路黑背車站北處,由于山坡植被嚴重破壞,1981年8月10—11日降雨80mm,山水下瀉,泥沙淤積,堵塞了涵洞,沖毀了路基,18節載煤車駛入了山溝,停車14d,損失2200多萬元。
3水土流失成因
3.1自然因素
降雨是土壤侵蝕的直接營力,樺南縣多年年均降水量為542mm,年徑流深80~160mm。降雨集中、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8、9這3個月。此時降雨歷時短,強度大,易形成地表徑流,發生面蝕和溝蝕。另外,春秋兩季凍融交替,使地表或裸露母質膨漲產生松動和崩解,在外力的作用下產生位移。在坡面上由于表土融化,底土凍結,形成一個臨時不透水層,地表融化雪水不能下滲,使崩解的表土被融雪徑流侵蝕。樺南縣水土流失受地形地貌的影響主要表現為:①地貌多為低山丘陵,地面起伏較大,微地形復雜,易產生徑流洪水。②相對高差大。③坡耕地比例大,在相同條件下,地面坡陡,降雨極易形成徑流,從而導致沖刷增強,土壤侵蝕加重。樺南縣土壤主要以暗棕壤、黑土、白漿土和草甸土為主,耕地土壤以黑土和白漿土為主。暗棕壤表層較薄,黑土和白漿土土壤母質黏重,透水通氣不便,在大雨、暴雨條件下,表層極易被地表徑流所分散和沖刷,產生水土流失。樺南縣森林覆蓋率為42.4%,集中分布在縣域東部和東北部,分布不均。中部和西部森林覆蓋率遠遠低于全縣均值,80%的鄉鎮森林覆蓋率在2%~3%左右,其中有4個鄉鎮為1%,有的甚至為零,由于墾殖指數高,大部分耕地缺少林木庇護,水土流失逐年加劇。
3.2人為因素
由于歷史原因,亂砍濫伐、毀林開荒、陡坡開荒、毀林搞副業、過度放牧,林地面積在幾十年內急劇減少,樹木零星分布,局部地方全是稀疏林和幼林,甚至有些地方沒有林草覆蓋,成土母質裸露,水土流失嚴重。在農業生產中,重開墾輕保護,重利用輕培肥,長期依賴消耗耕地的自然肥力進行種植業生產,土壤有機質不斷下降,地力減退。耕作制度不合理,順坡耕作較多,缺少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或措施不配套,土壤結構破壞,抗蝕抗沖性、蓄滲水性降低,加劇了土壤侵蝕。同時由于認識程度和人員、經費等多種原因,致使管護工作不到位。水土流失邊治理邊破壞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存在一家治理、多家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的問題,人為造成水土流失現象時有發生。
4防治對策
樺南縣的水土保持工作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經過幾十年的治理已發展為由點到面、由單一措施分散治理到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由單純的防護治理向開發性治理的方向轉變,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農業生產和縣城經濟的發展,經過多年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績,積累了很多經驗。
4.1因地制宜,科學治理
在治理開發中,堅持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的指導思想,堅持長遠規劃,分步實施,做到長、中、短相結合,同步推進,各項工程措施一步到位,使治理開發工作達到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其中低山區實施封、造、管相結合,選擇優良品種相互搭配;丘陵區興修梯田,確保糧食高產穩產。溝壑區以工程、林草措施為控制,層層設防,節節攔蓄;鄉村屯路、生產作業路做到路路相通,形成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立體開發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