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和生活緊密相連
作文不要過分虛構,虛構是精神空心化的罪魁禍首,要從生活來,才能感人肺腑。一次一個家長給我講了一件事,說是她9歲孩子沒跟她打招呼就從她包里拿了100塊錢,本想發火,后來忍住了,只是說了孩子幾句。不想,今天早上起來時發現床頭有100元錢,毫無疑問是孩子還回來的,請問她該獎勵孩子還是裝作不知道,就這樣不了了之呢?學生們怎么看待這個問題?他們的想法是什么呢?不妨讓家長參與進來各抒己見。一位家長說:這可了不得,得嚴加管理。一位家長說:在小孩子的專門抽屜里放一部分錢,可隨意支取,沒有了接著放,加以講一些節儉類的美德故事和以身作則。一位家長說,放開手腳好,我家的孩子現在住宿,獨立支配錢。結果非常節儉,認真對待錢財,毫不浪費。
我們就這件事可以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讓作文和生活結合,因為教育培養的是完整的人,是內涵豐富的人,是能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所以,教育必須堅決地拒絕“圈養”,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世界接受更豐富的教育,這樣的作文和生活響應,內容鮮活,也有啟發意義。
二、多閱讀啟人心智的書籍,寫作中多刻畫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可以先帶領學生進行一個月的語感強化訓練,比如每天誦讀和復述一定量的名著,強化一個月后,再每天做一題考試閱讀題,這樣再一個月。讀后感可以嘗試著寫,學會概括,可以先從要素串聯、段意串聯、中心句等方面入手。至于細節,低年級的學生難理解賞析,還是側重于背誦名篇,爭取掌握大量的詞句。
高年級的學生,要把以前寫得好的作文挑選出來,進行精心修改,從家庭、社會、校園等各方面去準備,這樣會比較現實,貼近生活,從修改作文入手,進步會比較快。寫作中,把繪景和寫人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過程繁簡適宜,在不知不覺中把要刻畫的人物形象交代完畢,沒有雕琢的痕跡。
三、鼓勵家長給學生創造氛圍
魯迅曾說:“讀書人家的子弟熟悉筆墨,木匠的孩子會玩斧鑿,兵家兒早識刀槍,沒有這樣的環境和遺產,是中國的文學青年的先天的不幸。”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閱讀愛好,形成自己的家庭文化。寫作,有氛圍才行。大詩人庾信說,琴聲遍屋里,書卷滿床頭。一個人家里是這種環境,我不信孩子不彈琴、不讀書,當然,首先要做家長的工作,向他們說明陶冶的重要性。
四、總結
綜上所述,寫好作文并非遙不可企及,只要找對方法,引導學生喜歡寫作,寫出真實的感想,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寫出熠熠生輝的作文。
作者:吳立冬 單位:河北省遷安市第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