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小海是海南最大的瀉湖,海灣東北面為濱海平原、東面為新龍-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而地質遺跡是自然環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海瀉湖和東山嶺海蝕地貌位于萬寧市萬城鎮東北方向,主要地質遺跡分布區面積約112km2。其中,小海總面積49km2,是海南省最大瀉湖,成因復雜,具有較高的科考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東山嶺海蝕地貌壯觀雄奇,于海邊平地拔起,最高峰海拔184.3m,有著海南“第一山”的美譽[1]。
1地質遺跡地理位置及區域地質背景
1.1地理位置
小海瀉湖地質遺跡位于海南省萬寧市萬城鎮東偏北方向約30°的濱海地區,距萬城鎮直線距離約4km,地理坐標N18"47#30″-N18"53#30″、E110"27#00″-E110"30#54″,是海南省面積最大的瀉湖;東山嶺海蝕地貌地質遺跡位于海南省萬寧市萬城鎮東約2km處,地理坐標N18"47#38″-N18"48#37″、E110"24#43″-E110"25#59″。本區北距海口市城區140km,南距三亞市城區160km,海南東線高速公路、東環輕軌鐵路及海榆東線公路自萬城鎮通過,地處濱海水路,交通極為方便。
1.2區域地質背景
地質遺跡分布區周邊主要為第四紀松散沉積物,由全新統煙墩組(Qh3y)、全新統(Qh未分組)、上更新統八所組(Qp3bs)和中更新統北海組(Qp2bs)組成,西北地區有大片寒武系美子林組(∈mz);區域巖漿巖為二疊紀、三疊紀侵入巖,三疊紀中世巖漿巖為六連嶺超單元六連嶺單元、袁水超單元番陽峒單元,三疊紀早世巖漿巖為進嶺獨立單元,二疊紀中世通什超單元中林嶺單元、通什超單元通什單元;區域上地質遺跡分布區位于近東西向的王五-文教深大斷裂以南、九所-陵水斷裂帶以北,屬于瓊中部地殼穩定區,小區域上位于北北東向文昌-瓊海-三亞斷陷構造帶東南部,地質遺跡區附近為興隆-龍滾斷裂帶(圖1)。
2地質遺跡概述
2.1主要地質遺跡
2.1.1小海瀉湖
小海是海南最大的瀉湖,海灣東北面為濱海平原、東面為新龍-梅開-港門大沙壩、西至西南為瀉湖平原,總的地勢是以小海為中心,中間低洼,四周平緩。0m等深線以深的水域面積約39km2,海灘面積3.4km2,島礁面積0.6km2。整個海灣東西寬9km,南北長11km,海岸線長達41.5km,屬典型的沙壩-瀉湖海岸。海灣形如葫蘆狀,腹大口小,僅其東北角有一處寬150m的灣口水道與東邊的南海相通,也是船舶進出小海的必經航道。小海海底地貌類型較為簡單,灣內水淺底平,大部分水域水深在1.0-1.5m之間,最深水域位于港北的鹽墩村西北溝槽處,水深4m;后安海至鹽墩一帶水域最淺,水深不足1m;整個海底微向南傾斜,至海灣中央低洼水域,深達1.5m;海灣周圍水域較淺,一般在1m以下,2m等深線趨于平行。海灣北端介于港北與和樂之間有一彎月形水道,其長4km,寬0.15m,為口門向東南的潮汐通道,西北和南面為沙質海岸。出海口門有兩礁石(港門石),口門外600m處為10m深的海域。
2.1.2東山嶺海蝕地貌
東山嶺海蝕地貌地質遺跡區怪石嶙峋,奇洞深幽,丹崖翠壁,林木爭榮,鳥語花香,流水潺潺,薄霧繞峰,云遮幽徑,虛幻縹緲,氣候宜人。嶺上大小勝景百多處,處處神奇,處處迷人。尤以人景、奇觀最為出名,分別是七峽巢云、正笏凌霄、仙舟系纜、蓬萊香窯、海眼流丹、瑤臺望海、碧水環龍、冠蓋飛霞以及三十六洞奇觀。東山嶺不僅以其神奇的巖石、幽深的巖洞、碧翠的山峰和飄拂的云霧為海南旅游勝景獨樹一幟,而且還擁有龐大的摩崖石刻群。在數百塊碩石上刻著長短不一的詩詞絕句,篆、隸、楷、行、草字體琳瑯滿目,為歷代名人墨客游山所留,是海南最大的天然的書法藝術寶庫。東山嶺海蝕地貌地質遺跡具有較高的科考價值、人文歷史價值及旅游觀賞價值。
2.2開發利用現狀
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因素的限制,小海的開發利用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①港北港港口資源的利用;②海灣淺海水域養殖業的開發利用。在海南已開發的港灣中,港北港是一個開發利用面積較大的港口,但該海灣的開發還十分有限,尚處于一種傳統海洋產業開發的初級階段。1972年,為解決大奶洋和保定洋稻田的排洪問題,當時將原匯入小海的最大河流-太陽河改道由保定洋南側入海,造成港北港通道的入海流量與漲潮流量之比驟然減少,同時,由于其河道內側三角洲的進一步發育,小海這條與外海相互溝通的唯一通道正瀕臨堵塞的危險,10-20t漁船在低潮位情況下,進出港較困難。海灣淺海水域養殖業在近些年來迅猛發展,已形成一定的產業鏈。東山嶺已建成國家3A級景區,于2001年修建了上下山高空索道,景區年接待國內外游客約40萬人次,初步建成了以佛教等人文景觀、地質遺跡景觀為一體的旅游景區,旅游開發已初顯規模。
3地質公園建設的必要性
地質公園的建設,將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環境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小海-東山嶺地質公園建設既可以保護地質遺跡和生態環境,又可以通過開發海洋生態旅游、特色文化旅游、地質遺跡景觀旅游的三位一體旅游格局,帶動園區及周邊居民的產業轉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3.1地質遺跡保護
小海瀉湖-東山嶺海蝕地貌地質遺跡,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自然界賜予海南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可以永續利用的自然資源。小海瀉湖獨特的地質成因背景和東山嶺海蝕地貌等地質遺跡景觀的美學價值、科研價值均是海南省特有的,做好小海瀉湖、東山嶺海蝕地貌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不僅是當代人的責任,更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由于小海海域養殖業和圍海造田等人類工程活動的加劇,許多地質景觀資源和濕地資源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建立地質公園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