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教學論文
近一個時期以來,對《現代文學》的名稱界定與教學安排仍頗存爭議———有主張與當代文學合二為一的,有主張二十世紀大文學概念的,有主張把晚清文學也應囊括進來的,不一而足,但是目前就大多數高校中文系的課程設置來看,還是把《現代文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講授。然而自從實行了課程改革,公共課的比重增加,專業課的課時量進一步壓縮,《現代文學》課也未能幸免,一般是一個學期結課,只有50個課時左右。在這種相對不利的局面下,怎樣講授這門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很多高校,該門課程都被命名為“現代文學史”,所以一般是以思潮、流派等文學史為主,輔以作家作品的研究,實則忽視了本科課程應以作家作品講解為主,輔以文學史的串聯之根本。本文擬從教材選擇、整合,師生互動關系,教學方法等方面對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做一反思,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有的放矢對教材進行選擇與整合,體現多樣性和多元性教材對一門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的選擇對教學工作的進行往往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現代文學》課的教材很多,較經典的有《現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黃修己著),《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朱棟霖、朱曉進、龍泉明主編)等,有的注重文學史的梳理,有的注重作家作品的研讀,即便是梳理文學史脈絡,也不盡相同,有的注重從社會歷史的角度解讀,有的注重所謂純文學的視角來觀照。高校教學與中學階段教學的最大區別在于,教師授課的自由度更大,盡管也有教學大綱的規定和期末考試的限制,但是任課教師可以自行選擇部分教學內容,或者部分內容的重難點可以稍作調整。在這種前提下,筆者認為,《現代文學》課的教材應該盡量做到多樣化,體現出多元性。多樣化是指不能抱定一本教材,學生手里的教材是哪一本,教師就講哪一本,這樣的觀點已經過時,不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盡量綜合不同出版社,不同地區出版的教材。我們一向有“京派”和“海派”的說法,其實教材的編撰方面往往也能體現出兩派的不同。筆者的做法是綜合兩派的觀點,各取所長。比如“海派”的教材往往更注重個人性的分析,觀點比較新穎,視角的獨創性較強,“京派”一般更注重所謂的客觀和嚴謹,注重歷史性解析。而對本科生的教學,整體上采用歷史解讀與梳理,理清脈絡,然后再做個體作家作品的分析與理解,這應該是最合適的方法。教材如能做到多樣性,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就能做到多元化。以《現代文學》中的重點內容“魯迅”的教學為例來說明這一點。對于魯迅的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有了很大的進展,觀點也幾經轉變,經歷了一個“去神話化”的過程。
每本教材對魯迅的解讀不盡相同,但是大致都遵循著同一個政治立場,就是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這一點是相同的,更多看到魯迅作品的戰斗性和積極向上的一面,看到魯迅作品對蒙昧民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矛盾性以及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在不違背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適當增加一些其他的研究成果,比如,美籍華人夏濟安、夏志清兄弟,尤其是前者對魯迅的研究,把魯迅內心深處“黑暗”的一面解讀的很有深度,也更切合實際。也就是說,如能使教材多元化,做到觀點多樣性,更有利于全面客觀的觀照一段歷史,一位作家和一部作品,做到更真實,更有說服力,這樣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展知識面,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遵循“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基本原則,提高學生參與度
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灌輸,往往是教師“一言堂”,學生只能被動聽講,在大力推進教學改革的今天,似乎中學的教改成果比較顯著,但在高校,教師“主講”的局面仍無大的改觀。高校教學相對不大重視師生互動,很少采用提問的方法,教師一人講解,完成教學任務即為成功,文科類往往如此,不考慮學生的感受,更沒有下課解答疑難問題的環節,一個學期下來,教師對任課班級的學生幾乎沒有印象,師生間的距離過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針對此種情況,“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原則為我們指明了課堂教學應該采取的正確路徑。盡管這是現代教育學的基本原則,但在教學過程中卻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遵循,都能做到的。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必須得到充分體現,整個課堂的內容布置、節奏把握等都由教師來掌控、調節,但是具體的操作與實施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代學生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總體來說,要讓學生做到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課堂上以學生講解為主,教師串講解疑為輔,最后分幾部分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最適宜的結論。這樣做的好處是:賦予學生主體性,使其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讓學生們集思廣益,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現代詩人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教學為例,這是一篇著名的詩歌佳作,大多數學生應該都讀過此作。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開篇可請學生來朗誦該詩,之后引出作者,請學生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并介紹該詩的寫作背景等,然后請學生談談朗讀或聽他人朗讀該詩時的內心感受,結合當時作者的心境談一談詩作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教師可引導并談自身的感受,與學生的觀點相結合。
最后再齊讀詩歌,總結出詩歌的藝術美的特點。學生各抒己見,得出的結論不但包括了所有教材上所指出的觀點,還得出了很多教師不曾想到的,更新穎的結論。這樣既避免了一言堂的枯燥乏味,又增強了學生的興趣與參與度,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是明顯的。總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放低姿態,不能采用強制灌輸的消極授課方法,而應讓學生參與進來,共同學習,共同完成課堂教學。
三、教學手段應多樣化,強化趣味性,活躍課堂氛圍
高校課堂教學往往重視學術性而忽視了趣味性,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通病”。作為一名教師,課上的有深度,邏輯性條理性強,講解清晰,這些固然重要,也是必需的,但達到了上述要求,不能說就是一堂真正意義上的好課。我們認為,衡量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的指標應該包括趣味性和活躍程度。只是講解明白,而課堂氛圍沉滯,學生昏昏欲睡,這決不能說是成功的教學。大學中教學對象都是成年人,因而教師們往往容易忽視所謂趣味性,過分強調知識或觀點、觀念的重要性,這就對學生的自制力估計過高,其實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成年人的注意力連續集中的時間最多不超過40分鐘,這是最大閾值,而大學授課一般是至少2節連續上課,想要連續兩節課都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非常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