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建設生態文明新目標和新任務,是黨的十七大面對21世紀做出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略部署。學術界關于文明問題的研究隨即轉向生態文明這個重點和難點課題,這里就近期建設性思路和觀點進行概述。
一、從生態看生態文明概念的本質和內涵
對于生態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態單指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廣義的生態不僅指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指稱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是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的統一。基于此,對于生態文明的本質涵義問題,有些論者從最寬泛意義上理解,認為生態文明是調整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總和,不僅追求經濟、社會的進步,而且追求生態進步,是一種人類與自然協同進化,經濟—社會與生物圈協同進化的文明。另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是以自然生態領域為基礎性層次的、擴展到整個社會有機體領域的文明形式,是社會的全面轉型,包括哲學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轉型,社會政治轉型,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型,社會文化轉型。也有學者從馬克思的唯物實踐論、歷史唯物論、政治經濟學三個角度透視生態文明概念,認為馬克思主義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文明思想,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包括三重涵義:唯物實踐論視角下的生態文明;歷史唯物論視角下的生態文明;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生態文明。此論強調,唯物實踐論拋棄了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觀點,以生產實踐為基礎解釋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文明概念不只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更是一個歷史問題和發展問題,只有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帶來了生產關系的變革,有了更先進的生產方式,在歷史中才能實現生態文明。還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促使人類充分地認識人自身和自然本質,積極地在從觀念、態度、行動上展開實踐,謀求人與自然的持續性、和諧性、整體性發展。生態文明更加強調科學技術和制度保障對修復生態、保護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態文明價值理念下的制度,以人為本是核心,謀求人類和自然的共榮永存為目的。
與生態文明概念緊密聯系的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域和范圍。大多學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既不是傳統的事后修補性污染控制,也不是生態恢復意義上的環境保護,而是要從源頭上減少資源的消耗,從生產的全過程探索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另一些學者進一步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要將尊重自然的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層面,要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發展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形成資源節約型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社會層面,倡導以生態文明為主導的社會潮流,在公眾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推行低碳模式;文化層面,要提高公眾的生態道德素質,廣泛動員社會公眾參與各種形態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增強公眾的環境行為自律。
二、生態文明特征的多樣性體現
鑒于生態文明概念的復雜性和層次性,生態文明的特征就具有多樣性的體現。從指導思路和發展宗旨來看,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不僅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且強調堅持科學的、可持續的、協調發展的思路來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整體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整體發展。另有論者認為,生態文明是一種關乎人和自然真實存在,立足人和自然本身整體協調的文明,它是對工業文明的真正超越,是對人類未來負責任的理性選擇。生態文明必然要在自然—社會的發展之維上體現合理性與持續性;必然要在人—自然的和諧共生上體現平等性;必然要在社會—制度上體現公平公正性;必然要在與工業文明的相對與互補中體現優越性。也有學者提出和諧價值說。其大意是,生態文明主要解決的問題是要調整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減損文明的擴張性和對抗性因素,實現人與人和人與社會的和諧,這就在客觀上規定了和諧應當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理念和本質屬性,而生態文明的建設也必須體現出這一核心價值要求和本質屬性。還有些學者認為,追求可持續是生態文明的理論特色,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的本質區別在于發展理念,即生態文明是追求可持續發展。可持續是立足與人類永續發展的基礎上,對人類所需要的資源等進行整體的統籌:橫向上強調資源用度的合理性,縱向上追求資源節約、再生、替代的連續性,而在其他領域則追求制度保障的公正性,社會發展的和諧性,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文化構建的共生性。再有論者指出,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以關注人的基本生存權利,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切入點,將人類的利益關切點提升到人與人、人與自身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注重這些關系的協同一致,具有鮮明的人文關懷性。
總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核心價值,正確處理好人、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批判吸收和借鑒以往社會歷史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的、超越資本主義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方式。
三、建設生態文明的途徑和策略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浩繁的社會工程,學者們就建設生態文明的途徑和策略提出建設性思路和建議。
1、構建新型消費模式思路。論者認為,構建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消費模式,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有機對應的重要途徑,要建設好生態文明,消費模式的生態化轉型既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也是走向生態文明的終極支撐。為此從生態哲學維度審視以往消費模式變遷、現行消費模式弊端和生態消費模式選擇,以期進一步深化消費模式生態化轉型的相關研究。論者認為,人的生活方式應是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2、支持系統說。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一個整體的支持系統,這個支持系統概括來說就是要有生態化的物質基礎、生態化的動力支柱、生態化的能量轉換平臺、生態化的規制機制和生態化的價值導向目標。生態化的物質基礎所強調的就是要建立生態化的產業體系,主要是指經濟發展的方式、產業的基本布局、經濟發展的計量標準等方面都要符合保護環境的基本要求。生態化的動力支柱所強調的就是要建立生態化的科技體系。生態化的規制機制所強調的就是要建立生態化的管理體系。生態化的價值導向目標所強調的是要建立生態化的文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