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公共管理
一、生態善治內涵
生態善治概念中的“生態”內涵比較豐富。本研究選取了具有哲學普遍性的方法論和價值觀的“生態”概念,意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等各種關系的和諧,是一種整體的系統觀與和諧的價值觀,即這里的“生態”基本上等同于“和諧”之意。善治即是“善的治理”或“良好的治理”,是指權力的運行方向是一個上下互動的雙向或多向度管理,主要通過民主協商、談判進而妥協、合作來確立認同共同的目標方式、實行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本文就是基于此“生態”概念以及上述的“善治”意蘊,得出高校學生工作中的生態善治是學校管理方與學生致力于構建和諧校園這一共同目標而形成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
二、生態善治目標下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解析
首先,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運用生態善治理念,目的在于強調學生、教師、學校、社會的平衡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它意味著一種管理范式的轉變,即從傳統學生管理工作的“線性、理解性”管理轉向一種“雙向、互動式”管理(適應性管理),即這種模式可以用“教育———管理———服務———環境———教師———學生”這一網絡生態結構來描述(如圖 1)。
生態善治目標下的學生工作管理新模式,是以教師、學生的充分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學生工作模式。該模式是基于對“人本理念”在教育領域的理解、貫徹和堅持,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對學生管理工作新途徑和新方法的探索,是對教師、學生的社會價值和思維方式在充分尊重基礎上的理性回歸。新模式作為一種理念和一種工作方式,其主要內涵是:它強調學生管理工作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要求認識到學生、教師的相互依存(純粹的學生中心主義或教師中心主義都是片面的,它們是兩個極端)———學生和教師都是學校這個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彼此間通過“教育———管理———服務———環境”這四大因素來謀求相互之間以及與學校和社會的協調、穩定和可持續的發展。
三、生態善治目標下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主要特征
(一)人性化
中國學者馮文龍在探討生態管理學的構建與發展時,提出了“生態人”假說。根據這一假說,以生態善治為目標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中無主體、客體、相對立之說。教師和學生在管理模式結構中作為“生態人”,占有各自的“生態位”,要承認“生態位”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確認“生態人”是具有獨特性的生命體。尊重“生態人”的個性差異和獨特的發展方式、承認多元化的成長結果,給每一個“生態人”拓展成長的空間和迥異的成功機會,造就“生態人”強大的頭腦和良好的思想品質,認識到“生態人”的發展既是學生工作的出發點,又是學生工作的最終歸宿。
(二)生成性
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單向性(或實質上的單向性),已經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發展著的新形勢和新環境。而生態善治目標下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突破了傳統學生管理工作模式中單純以教育、管理為主的單向工作方式,而轉化為以注重教育、管理、服務、環境并重的工作方式,教育、管理、服務、環境間的關系是雙向的、互動的,教師、學生這一對“生態人”也在教育、管理、服務、環境這四大生態因子的雙向的互動中實現了“生態人”之間的雙向互動。這種雙向互動,就是學生工作管理模式的生成性,通過這種雙向互動也就形成了學生工作系統的群動力,促成了學生工作生態系統的整體效應以及“一潭活水”效應。最終目的是促進了教師、學生在雙向互動中得到充分發展。
(三)流變性
新模式的生成性決定了新模式的流變性。多爾認為“:開放系統的主要挑戰不是將系統引向終止(生產完美的產品),而是指導轉化的維持過程的形成性”。我們認為,在新模式下的學生管理工作中,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指標的寬泛性也許是可能的,但每種具體的指標是無法預測的,而是教師與學生在通過“教育、管理、服務、環境”這四個因素的互動中不斷“浮現”出來的,這種“浮現”出來的目標會隨著事件的生成引發另一個目標出現。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發展就是在這種矛盾不斷轉換過程中實現的。
(四)平衡性
新模式也要求堅持生態平衡的觀點。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能夠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的方式,達到它們相互之間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學生工作的動態平衡要求我們時刻把握學生工作與學生工作環境、教師發展與學生發展、學生工作實踐與學生工作理論、學生活動與學生身心發展、學生學習與社會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動態平衡。平衡是學生工作的追求理想,失衡則是學生工作的常態。學生工作就是在失衡和平衡的不斷轉換過程中無限趨近于平衡。學生工作動態平衡的支點是生活,學生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必須立足于生活源泉,學生工作應該隨著生活流變,在不斷地汲取和補充中實現追求的永恒發展。
四、生態善治目標下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建構
(一)建立系統化的育人環境體系
新模式的目標之一就是學生的充分發展。康德在《論教育》中言:“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和“人只有通過人,通過同樣是受過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這兩句話說明教育是人的社會化過程,是一個長期持續的演化過程,是在家庭、學校、社會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實現的。這也要求新模式下的育人環境是全方位的,是一個統攝社會、家庭和學校的系統化的環境體系。這個體系以和諧發展的理念為指導,通過合作、協調、創新等方式,利用網絡、社區活動、相關課程等載體,實現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從而促成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多維環境體系中各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