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在基礎美術教育中,要使全體性的實現成為可能,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中小學生美術課對學生的升學、謀職的影響微乎其微,美術學科要在大多數學生的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應該注意使之與學生發生興趣方面的關系。為了讓美術成為本校學生感興趣的課程,根據實地探究,找到以下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一、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美術比賽
在學校里,我經常收集各級各類有關美術比賽的信息,并認真地組織學生積極地參加。例如,每學期,我校都要舉行現場書畫賽,學生們都興奮不已,獲獎證書發到學生的手里,極大地鼓勵著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創設了良好的校園美術專欄,收集本校學生的參賽優秀作品進行展覽,在走廊出入口處貼掛著部分師生的優秀書畫作品,供學生觀賞,使學生一踏進校園,便有一種美的熏陶,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二、創設豐富的文化情境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發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例如,在教湘教版二年級上冊第12課《紅燈停,綠燈行》,本課以學生耳熟能詳的交通術語“紅燈停,綠燈行”作為課題切入,使得美術知識與社會常識水乳交融。
通過觀察、記憶,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的交通信號、標志、標線,并掌握其表示的有關規定,引發學生對生活中應用美術的關注,培養學生關心社會情感,增強學生對社會經驗的體驗,教育學生注意交通安全,使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美術創作本身非常注重強調個性,個性是創造的第一生命力,在美術課堂中,要鼓勵兒童個性化想象,給學生提供寬松的課堂氛圍,建立民主和諧的活動情境,鼓勵和刺激學生大膽表現自己的感受,絕不用教師的認識、理解、意愿去約束學生的情感表達和個性表現。例如,教學湘教版一年級上冊《穿花衣的熱帶魚》一課時,我創設了一個多媒體課件的活動情境,在愉快的樂聲中,播放海底世界里各種熱帶魚,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不由發出贊嘆聲:“哇,好美啊!”這時,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熱帶魚外形特征,并要求待會兒給桌上已折好的熱帶魚也穿上美麗的衣裳。欣賞結束了,同學們紛紛拿起自己手中的畫筆,給桌上的熱帶魚穿上千奇百怪、顏色各異的衣裳,我還請學生上講臺把自己所想到熱帶魚的動態,試著向全體同學演一演,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他把魚兒在水里自由自在游動的樣子表現得淋漓盡致。我想,只要我們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尊重和保護孩子的活潑天真個性,并創設有效的途徑,美術課堂一定會充滿別樣生機和趣味。
四、讓學生在玩中體驗樂趣
兒童天性活潑、好動,我們應抓住他們的這個特點進行施教,大多數孩子都喜歡畫畫,可是往往在教師傳統的教學方法指導下,在繪畫的活動之前就布置一整串問題,然后對他們說:“你們去認真畫吧!”那就像給孩子們戴上枷鎖,使他們覺得畫畫很不自在,不能畫自己想畫的內容,這樣孩子畫起來一定沒興趣。如,在執教湘教版一年級上冊《大家一起畫》這課時,我依據課程內容的學習要求,將學生帶到教室外,來到戶外操場上,采用游戲的方式,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在操場,你可以利用哪些工具畫畫呢?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用樹枝,有的說用石頭,有的說用粉筆等。為了讓學生不僅能畫,而且還能把自己創作的感受用簡短的話說給大家聽,我讓每小組分別選一名代表介紹本組創作的“作品”并進行評述,發表自己的感受,又讓其他同學提出不同的意見,使學生從中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充分調動學生繪畫的熱情。
總之,培養學生學習美術興趣的方式可謂是人云亦云,正如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曾說:“一個人要出成果,方式就是要順乎自己的興趣,然后結合社會的需要來發展自己的特長,有了興趣,‘苦’就不是苦,而是樂,到了這個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應從小把怎樣發現、發展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別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教學中廢除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滿堂灌,提倡因人施教、深入淺出,把深奧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形式傳授,從而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才是高水準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