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人力資源
作文難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孩子們認為作文難做,無話可說,作為一名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也深切感受到了這一問題的棘手。如何為學生提供全新的寫作資源,便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我們知道,寫作來源于生活、相對而言,城里的學生生活內容顯然要比農村學生豐富得多。如果我們教師獨具慧眼,善于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用好身邊的寫作資源,善于觀察,那么學生將不再苦于無話可說,也會寫出生動而鮮活的文字。
根據積累的教學經驗,我覺得應該從課內和課外兩方面入手。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積累好詞佳句,為作文打下基礎。加強課內閱讀,每教學一篇課文,在課堂上我都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并采取多種形式的閱讀方式,比如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挑戰讀、男女生對讀、配樂讀、齊讀等等。教師根據不同課文的不同情感基調,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比如在教學《一株紫丁香》一課時,教師創造環境,用真摯的情感范讀,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指導學生尊敬老師的情感,讀出濃濃的師生情。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激發情感的重要手段,多種形式的讀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對優美的句子感興趣了,也就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感興趣了,生活中能運用優美的句子說幾句話,這樣習作水平也會相應提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習課文,可以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和思考,提高他們對寫作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他們對寫作有了興趣,才能寫出好的作文。
比如讓學生寫《令人感動的一件事》,教師首先組織學生口語交際,想一想曾經看到、聽到或親身經歷過的農村的生活或事情,哪些深深地觸動過你的心靈,令自己特別感動,難以忘記。這樣就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引起他們的興趣。
然后再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給他們自主的空間,最后再完成習作。
在拓寬學生的課外閱讀方面,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享受讀書的樂趣,頭腦中積累得多了,自然也就做到了作文有東西可寫,不再空洞無物。
除了在課堂上引導他們提高寫作興趣,還要讓學生去感受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素材。農村學生最熟悉的是農村和農民,而在這個網絡信息的時代,農村和農民已成了落后的代名詞,但農民的樸實與農村景色的秀美卻真實存在。最熟悉的東西反而被忽視,這也許就是農村學生寫作文無話可說的原因所在。針對此種情況,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提醒并引導學生發現鄉村生活的獨特之處,發現鄉村之美,體驗農民的質樸。
1.引導學生走進自然景觀,如田地莊稼、花草樹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風霜雨雪,讓他們認識實實在在的樸和真,感受生命的靈性和活力。這樣,童真童趣會獲得釋放,寫景狀物的習作不僅會有話可寫,還會寫得頗有情趣。
2.引導學生自主認識并觀察身邊富于鄉土特色的資源,走進鄉風鄉俗,作文時才能恰到好處地為我所用。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可以叫他們把自己玩時的心理狀態寫下來。學生家長大多務農,學生自己也常常幫家里干農活,引導他們寫出最真實的勞動場景,描繪出農民真實的語言特點。格爾木市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有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等等,民族風俗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燦爛的鄉土文化,是農村生活一道亮麗的風景。對此,要常提醒孩子們留意身邊的這些鄉風鄉俗語,讓他們去參與,去體驗,并將其當做習作的素材,教師適當的點撥與指導,一篇鮮活的習作便應運而生了。
3.農村孩子或多或少地參加一些勞動實踐,不管是家務勞動還是田間勞動,這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我經常鼓勵孩子們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讓學生身體力行,體驗勞動的滋味,增長個人閱歷,這不僅儲備了習作的素材,更磨煉了他們吃苦耐勞,勇于生活的性格,收到了教孩子習作與做人的雙重效果。
當然,農村學生的習作素材還有很多,只要我們正確引導,讓課堂活起來,把課堂和生活實際完美地結合起來,把學生的視野引向社會,引向大自然,到廣闊的空間去觀察、去思維,我們的農村娃照樣會寫出響當當的作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