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財政稅收
如何集聚資金,是經濟欠達地區加快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農村金融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國家對“三農”方面的資金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充分利用財政和金融這兩個杠桿,大力吸引信貸資金、整合財政支農資金,便成為落后地區破解資金瓶頸的現實選擇。
一、林西縣在支持農琦金融體系建設、進行支農資金整合方面采取的主要舉措
“十五”以來,上級對我縣的財政支農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財政支農資金項目多、分批次下達,項目申報分散,批復周期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支農資金的使用效果。為緩解縣內資金有效投人不足的問題,林西縣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大力吸引信貸資金,一方面試行整合財政支農資金。我們的具體做法:
一是根據現行農業產業政策和本地經濟發展規劃,按照“渠道不亂,投人不變、各司其職”的原則,整合各類支農專項資金,將預算內資金、預算外資金、信貸資金、社會資金“打捆”使用,切實發揮支農資金的整體效益。
二是轉變扶持方式,建立財政資金的激勵引導機制。在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過程中,采取財政補助、貼息、擔保等激勵方式,鼓勵農民和企業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進行融資擴張和發展,探索建立以財政資金為引導,金融資金、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投資體系,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三是采取有效的財政措施,支持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與發展,使其發揮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四是利用財政融資平臺,在規劃先行、協議推進的基礎上,加強了與國家開發銀行的政策性融資合作。通過支持金融體系建設,整合支農資金,有力支持了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綜合開發、經濟結構調整、農牧業產業化、農村社會事業的建設和發展。集中力量解決了一批農民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大事實事。在農業生產發展上,重點扶持了奶牛、甜菜、食用菌三大產業化項目。在奶牛養殖上,自2(X)4年以來,縣財政通過整合涉農項目資金2200多萬元、縣鄉兩級補貼近1570萬元,吸引信貸資金2880萬元、社會資金6400萬元,新建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20處、奶站22個,實現了奶牛養殖規模的迅速擴張,目前奶牛存欄翻60頭,其中進口優質奶牛25%頭。通過企業建、政府帶、科技促,建設輻射周邊旗縣的6.9萬畝甜菜基地。通過財政支農、信貸惠農,食用菌年栽培量始終穩定在500萬盤袋左右。在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上,全力實施了中小學布局調整和農村合作醫療。集中危房改造、開行貸款等6500萬元資金,對中小學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將全縣中小學校由2004年底的147所撤并到26所。構建起“縣辦中學、鄉鎮辦小學,一鄉一校”的新格局。實現了規模辦學、集約辦學、均衡辦學。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縣農民在冊人口參合率達81.7%,常駐人口參合率達94.5%。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將退耕還林、舍飼禁牧、糧食直補等各項資金直接落實到農民手中。自2001年以來,我縣共向農民落實各項補貼資金17111萬元,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二、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及整合支農資金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由于體制、機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落后地區金融體系建設和整合支農資金方面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金融體系建設方面
從我縣金融運行看,農村金融體系功能不健全的問題十分明顯:一是信貸主體弱化,功能萎縮。各國有商業銀行在集約化經營戰略的驅動下,大幅減少縣以下機構網點,貸款審批權逐步上收,縣級商行實際上已退化為上級行的“吸儲部”。農發行功能單一,在支農工作中沒有發揮大的作用。郵政儲蓄利用競爭優勢,使其在農村儲蓄中的占比不斷上升,且資金直接上流。縣內金融服務中,形成了農村信用社“一家獨大”而又“獨木難支”的局面。二是農村信貸模式陳舊,服務缺失。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農村資金需求由單純的農業生產需求向農業生產需求、消費性需求等多種需求并舉轉變。農貸需求由短期向中長期,由分散小額向集中大額轉變。小額、流動、分散的傳統農貸模式,已無法適應農戶和農業生產多樣化的資金需求。同時由于貸款農戶可供擔保的抵押品供給不足,造成了以產權分散、規模不經濟為主要特征的農業經濟和中小企業借貸非常困難。三是縣內金融機構存貸差逐年拉大,資金“農轉非”現象嚴重。2001年縣內金融機構實際貸款余額高于存款余額3734萬元,而2002年存款余額則高于貸款余額1098萬元,到2005年存貸差擴大到48392萬元。除農村信用社貸款呈增加趨勢外,各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呈現逐年收縮趨勢,資金外流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在縣域金融中,形成了資金大量需求與資金大量外流的矛盾、資金需求多樣化與農村金融品種單一的矛盾、對資金的長期需求和資金供給的短期性的矛盾。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期待農村金融體系的優化以至重構。
(二)整合對政支農資金方面
國家財政支農投資規模的不斷加大,對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資金的使用過程中也顯露出了一些問題。1、資金分配管理部門多,統籌協調困難。上級管理和分配支農資金的有發改、財政、科技、水務、林業、交通、國土、民政等多個農口部門和涉農單位,項目資金管理方式方法多樣,政出多門,計劃下達形式各異。管理部門多,必然造成統籌協調難,主要表現為項目申報各自為政,多頭申報。2、資金投放使用分散,難以形成合力。農業項目具有點多面廣,單項投資規模小等特點。一些部門在安排支農投資時撤胡椒面,資金使用分散,致使投放效益大打折扣,難以發揮支農資金的集中效力。3、項目交叉重復安排,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目前不同渠道的財政支農投資,在使用方向,項目布局,建設內容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安排和重復投資現象,造成了不同渠道的投資相互配套,給資金和項目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4、投資中間環節多,到位不及時。在資金撥付_L,不同來源的資金撥付渠道不一。財政的錢要層級撥付,資金到位相對緩慢,影響了項目的實施進度;行業部門的錢按條條撥付,有些資金在部門內部運轉,甚至出現資金沉淀現象。使資金不能及時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