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新課程改革打破了傳統的以“繪畫、工藝、欣賞”劃分的學科本位的線性思維習慣,關注對學生技能的培養,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自然、開放的學習氛圍,給學生留有積極思維的空間和時間,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在認知和探索美術實踐活動中發現美、想象美,進而表現美、創造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思考的獨立性,把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發展作為立足點。
新課程要求,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努力嘗試一種相對于傳統美術教學方式上的開放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適應學生自主學習、創新性發展的需求,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搭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調能力和創新思維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課堂模式的創新
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把學生學習美術活動的方式劃分出相應的學習領域。這樣一種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新的教學模式,先不論其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的來源,單就其教學活動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而言,使美術課堂教學活動本身就呈現出了一種恰當而全新的表現形式。這是美術課程專家依據多方面教學實踐經驗而形成的課程體系,用以規范教師的組織教學過程,因此,具有指導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作用。
1.“欣賞•評述”課。
“欣賞•評述”課的基本結構是:創設情境—引導感受—審美導引—綜合評述。欣賞課包括美術作品欣賞、美術常識闡述等。通過對美術作品、美術常識的介紹與欣賞,引導學生去感受作為文化載體的美術,了解并認識“美”的文化知識,是一種以鑒賞為主的教學活動,也是一種通過“藝術形象”去認識社會的思維活動。這樣的課,一般應以教師講述與啟發相結合,引導學生欣賞、議論、發現問題,并幫助解決問題等模式來進行審美判斷的教學。
比如:美術課上適當運用背景音樂、影視作品、電腦動畫等對烘托教學氣氛會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該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創設情境—參與活動—總結轉化。情境陶冶式教學法,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快速而扎實地掌握知識,并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創設情境教學,宜于學生情感活動的參與,學生不易產生疲勞和厭倦,所以有利于大容量、長時間地進行教學活動。這種模式能夠拓展和深化教學的教育功能,對學生進行個性培養和人格熏陶,樹立學生的自信力和寬容度。
2.“造型•表現”課。
技能訓練課,包括創作、寫生、臨摹、手工制作等。主要是在教師講完新教材后,為鞏固知識、技能、技巧所安排的用整節課進行技能、技巧的訓練,以強化知識與技能的鞏固和應用。此類課,一般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獨立作業練習來獲得技能、技巧。
通過教學,學生能了解造型藝術的形式特點和基本表現方法,學習用科學的方法來觀察研究和表現客觀物象的形態、結構、比例、明暗、色彩、立體、空間等。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發展智力、培養多種能力的過程。既有基礎知識的傳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訓練,一節課中需完成多種任務。此類課,教師一般應通過欣賞、啟發、講解來傳授美術的基本知識,運用引導分析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察、認識和表現物象的能力。示范講解方法,指導訓練技能、技巧,實踐性、操作性強。其基本結構程序是:直觀感受—綜合分析—示范講解—師生合作—指導訓練。
二、營造“自主合作探索”的新課堂
1.通過激發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從行為科學角度來看,興趣是人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人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從興趣的形成過程來看,只有對內容、過程有了興趣,才能形成穩定的心理狀態,從這個角度來看,即變被動美術為主動美術。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我們要解決好的首要問題。如在畫國畫“花鳥畫———梅花”的教學中,一開始我并不是講解示范,而是讓學生先畫為快,讓他們自主潑墨揮毫,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這樣就為教學開了個好頭。
2.通過合作,增加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合作或分組創作美術繪畫,由師生共同評價孰優孰劣。學生一旦參與的積極性高就可以有效地激發團體合作精神。有利于學生在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3.通過探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以往的課,美術老師都采用一些繪畫臨摹的手法,講解、糾正、再練習的模式來作為教學的手段。教師教什么學生只要跟著學就行,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我在《各種方式繪畫》教學中設了隨著優美的樂曲聲,領著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繪畫,使學生能在優美的樂曲伴奏下,積極活躍地進行創作。
三、教學評價方式的改變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每個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別人對他(她)的肯定和表揚,這種表揚就是激勵人的上進心、喚起人的高漲情緒的根本原因。”對于中學生美術作品的評價而言,重要的原則是,保護學生的創作激情,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同時適時適度地進行引導。
美術課的評價應秉持多樣化、趣味性和靈活性。
1.課堂展示評價。
學生的課堂作業直接在課堂里反饋,由于展示和講評及時,因對學生的創作情況能夠較準確地進行分析,故易于獲得好的展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