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教育在最一般的意義上被指稱為文明傳遞或傳承的實踐過程。它既包括人類理性知識、生存生活技能,又包括人類情感體驗、道德規范和法律意識等在代間的傳遞或代際間的傳承方式和行為。更具體的來說,教育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影響,以達到改變受教育者知識結構、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過程,使之得到一定社會、階級或集團的認同。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對于教育內涵闡釋———“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但是,作為人類社會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教育是具體的、歷史的。
中國共產黨成立乃至建國以來,教育問題上的兩個主題詞———“革命教育”和“教育革命”的轉換,即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建國前30年,中國共產黨推行以革命為主題的教育,這時的教育以農民為主體,兼及其他社會階層與群體。毛澤東指出:“中國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這個里面,最大多數是農民。”[1]因為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對農民進行教育,是奪取革命政權與鞏固革命政權的需要。而改革開放以來的30余年,我國教育領域發生了重大的變革,教育由最初的為鞏固政權服務轉變為經濟發展服務、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本文從教育主題詞演變的角度來考察我國教育思想的變革。
1革命教育:為奪取政權、鞏固政權服務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視教育問題。
大革命時期,黨的領袖群體幾乎都有辦教育的經歷。
且不說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張國燾等人本來的教師身份,毛澤東、劉少奇等人積極從事農民運動、工人運動無不是先從教育———農民教育與工人教育運動入手,如毛澤東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劉少奇的安源工人夜校等。當時中國社會、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大矛盾與主要任務,或者說中國革命的形勢和任務決定了黨的教育要為革命戰爭和階級斗爭服務、教育要為工農服務等。
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與面臨的實際革命形勢,黨必須對部隊戰士、干部和根據地的共產黨員進行無產階級的政治、軍事和文化教育,以便發動群眾參與革命、奪取革命的勝利。革命任務決定了教育任務,教育任務決定了當時教育的特點: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內容、多樣的辦學條件與艱苦奮斗的辦學精神。毫無疑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進行的中國革命,需要動員和組織以農民為主體的廣大人民,在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帶領下革命,讓他們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世界觀,思想政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革命教育乃是教育的頭等大事。可以說,正是革命教育的極大成功,黨才能夠號召千百萬工人農民起來抗爭,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
“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2]建國后,百廢待興,教育在繼續革命教育的前提下開始了教育革命。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文化教育必然擔負著相應的斗爭任務。雖然在建國之后,通過土改、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及思想改造運動等穩固了政權,但黨認為應該繼續肅清反動思想殘余的影響,并在青年中樹立牢固的無產階級思想———應該認為,直至改革開放前,這一現象并無本質改變。
在這一時期,革命教育固然是教育的“主題詞”,但教育革命也是其應有之義。如教育的大眾化問題———因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而主要是工人和農民的聯盟。因為這兩個階級占了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換言之,為了提高勞動者文化水平從而提高勞動者生產水平以進入社會主義,為了逐步削減勞心與勞力的本質差別,都必須使我們的教育是大眾的”。為了教育的大眾化,當時創新了教育方式,開展學文化運動———農村的掃盲運動、速成學校、半工半讀等學校等。
2教育革命:為發展服務
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文化大革命催生的紅衛兵運動,標志著革命教育走到了極端:造反的學生徹底掃蕩了教師、掃蕩了教育,眾多的大、中學生成了革命的工具,政治完全遮蔽了教育的本質屬性。因而,文革的結束也預示著教育革命的到來,體現為教育主題詞———由“革命教育”到“教育革命”的變遷。教育主題詞的變遷,引發教育社會功能和價值追求的變遷,人的發展、經濟社會的進步成為教育實踐的核心內容和終極目標。為了順應這一歷史發展潮流,我們必須將促進經濟的發展和人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從而完成教育的終極價值———使人幸福,終極目標———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
2.1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
冷戰已經成為過去,和平與發展已是世界的主旋律,經濟建設已經成為全世界國家和地區的主流話語。對中國來說,發展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無疑是頭等大事。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科教興國”成為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大戰略。鄧小平同志認為,要實現現代化,發展科學技術是關鍵;要發展科學技術,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是關鍵。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伴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教育以及教育的社會功能逐步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教育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成為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共識。基于上述觀念上的轉變,黨和國家對教育寄予厚望,把教育工作置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位置上,并以此為出發點,進一步形成了優先發展教育思想和“科教興國”戰略決策。“科教興國”戰略的確立,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強化科技與教育的合作,奠定了政策上、思想上的重要基礎。臂如,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三個面向”與“培養四有新人”的要求上。其中,“三個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了我們造就建設現代化的強國人才,需要“培養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此后黨中央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與此一脈相承:體現出教育科技對于經濟發展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