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對外貿易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呂文麗 單位:河南電力職工大學
1長三角區域簡介
長三角是長江三角洲的簡稱,在地里位置上來說,具體是指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面積約為5萬平方千米左右。該區域主要包含上海、江蘇、浙江三省(直轄市)的部分或全部區域,重點是江蘇省東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東北部。該區域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勁的地區之一。
2長三角區域對外貿易回顧與分析
長三角區域對外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點可以從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統計司編制的歷年《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的統計項目——“各地區進出口總額(按境內目的地、貨源地分)”中反映出來。以2009年(2010年,括弧內數據為2010年數據)該年鑒的此項目數據為例,上海、江蘇、浙江地區的對外貿易總額依次為13604208萬美元(17325476萬美元)、20735942萬美元(28144865萬美元)、14767376萬美元(20094364萬美元);而2009年、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依次為120161181萬美元(157775432萬美元)。依次計算出,上海、江蘇、浙江地區的對外貿易總額占到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為11.32163%(10.9811%)、17.25677%(17.83856%)、12.28964%(12.73605%),綜合上海、江蘇、浙江的數據可以看到,長三角區域對外貿易總額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為40.86805%(41.55571%)。下面我們就結合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數據和上海、江蘇、浙江地區的統計年鑒數據,對長三角對外貿易的特征、趨勢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2.1上海地區對外貿易特征、趨勢分析
通過查閱上海地區歷年統計年鑒,我們得到上海地區對外貿易的重要數據,將上述數據進行匯總,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出,上海地區對外貿易自樣本調查起點(2000年)開始,基本處于穩步上升趨勢(2008~2009年除外),且上升勢頭有逐年加快的趨勢。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對上海地區對外貿易的破壞性影響在2008年顯現,2008年國家出臺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后,該地區對外貿易總額止跌回升,目前已經成功實現逆勢上升。上海地區對外貿易,對亞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始終占據其出口總額的頭把交椅;對歐洲、美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則穩居二三位。對歐洲、美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差距較小,對亞洲地區的出口總額與歐洲、美洲地區的出口總額相比,差距有逐漸擴大的趨勢。對非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島嶼的出口總額與對前三位區域(亞洲、歐洲、美洲)的出口總額存在較大的差距。由于相關統計年鑒未提供該地區對外貿易明細項數據,僅提供了大框架類貿易數據。基于該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上海地區對外貿易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它們依次為:一般貿易、進料加工貿易、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其它。其中一般貿易發展呈現小幅下滑的態勢,截至2010年年底,該年全年的一般貿易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58%左右;在此同期,進料加工貿易發展呈現小幅上升的態勢,截至2010年年底,該年全年的進料加工貿易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39%左右;在此同期,來料加工裝配貿易發展呈現小幅徘徊的態勢,截至2010年年底,該年全年的來料加工裝配貿易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4%左右;其他貿易所占比重過低。
2.2江蘇地區對外貿易特征、趨勢分析
江蘇地區對外貿易自樣本調查起點(2002年)開始,基本處于穩步上升趨勢(2008~2009年除外),且上升勢頭有逐年加快的趨勢。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對江蘇地區對外貿易的破壞性影響在2008年顯現,2008年國家出臺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后,該地區對外貿易總額止跌回升,目前已經成功實現逆勢上升。江蘇地區對外貿易,對歐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始終占據其出口總額的頭把交椅;對亞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則穩居第二位;對歐洲地區、北美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居于第三集團;對東盟、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居于第四集團。每一集團間均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集團內部差距則明顯較小(尤其是第三集團內部幾乎沒有差距)。從對外貿易商品種類來看,江蘇地區對外貿易商品主要集中在: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初級產品主要包括:食品及活動物、飲料及煙類、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動植物油、脂及蠟。工業制成品主要包括: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雜項制品。初級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比例在逐漸降低,工業制成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比例在逐漸提高。截至到2010年年底,當年初級產品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為1.62%;工業制成品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達到98.38%。在工業制成品中,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這兩項成品所占該地區對外貿易的比重分別依次穩定在6%、13%左右;雜項制品呈現出下滑的態勢,其所占該地區對外貿易的比重已經從最初的32%(2000年)下降到17%(2010年);機械及運輸設備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其所占該地區對外貿易的比重已經從最初的37%(2000年)上升到60%(2010年)。
2.3浙江地區對外貿易特征、趨勢分析
浙江地區對外貿易自樣本調查起點(2004年)開始,基本處于穩步上升趨勢(2008~2009年除外),且上升勢頭有逐年加快的趨勢。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對浙江地區對外貿易的破壞性影響在2008年顯現,2008年國家出臺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后,該地區對外貿易總額止跌回升,目前已經成功實現逆勢上升。浙江地區對外貿易,對亞洲、歐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始終處于其出口總額的第一位;對北美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則穩居第二位;對其他地區的出口總額居于第三位。其中對亞太經合組織的出口總額基本占到該地區對外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對歐洲的對外貿易也集中在對歐盟國家展開。每一集團間均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集團內部差距則明顯較小。從對外貿易商品種類來看,浙江地區對外貿易商品分為四個層次(按照出口總額和聚類),它們依次為:機電產品、服裝及衣著附件、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高新技術產品,農副產品及其他。其中機電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比例在迅速提高,服裝及衣著附件、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比例在逐漸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比例有所提高;農副產品及其他在對外貿易中的比例小幅下挫。截至到2010年年底,當年機電產品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為40.59%;服裝及衣著附件、紡織紗線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為12.77%;織物及制品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為12.75%;高新技術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為7.56%;農副產品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為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