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群眾文化論文
一、發揮群眾文化功能,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1.精神引導功能。群眾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實踐及其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群眾文化是一種以精神文化為主導的文化,在這種文化的引導下,群眾會在參與過程中秉持一定的價值取向,并以這種固有的價值取向引領其他參與者更加注重精神生活,更加堅定人生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對引導人們樹立和諧理念,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群眾文明素質的培育與社會和諧程度的提高,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2.文化熏陶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文化已經成為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群眾文化是群眾直接可以觸摸的文化,通過社區文化、企業文化、家庭文化等日常性及各種主題性群眾文化活動,以群眾最迫切的需求組織文化活動,對激發人們的參與熱情、緩解競爭壓力、舒緩精神壓力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各種健康的業余文化活動中,群眾通過多種形式展示風采,享受了藝術文化給他們帶來的身心的放松與共鳴,讓群眾快樂地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愉悅地享受豐富的生活,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品位。
二、重視群眾文化作用,助推和諧社會發展
1.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主流。群眾文化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人們一直向往和追求“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競爭,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競爭中產生的利益失均會導致人們心理失衡而影響社會的和諧。和諧社會需要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需要各種關系的潤滑,群眾樂于參于、便于參與的群眾文化,無疑便成為優化這種關系的潤滑劑,從而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
2.群眾文化蘊藏著和諧社會的精華。構建和諧文化是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群眾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老子把人與自然的和諧建立在“法自然”的原則上,認為廣大而無限的宇宙是一個統一整體,是由道、天、地、人四個主要元素組成的大系統,即所謂“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相互間是井然有序和諧統一的,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稷下黃老學派則把人與自然的統一直接建立在“和”的規律上,進一步發展為“和則能久”的思想,認為萬物只有按照“和”的規律運動變化,才能生生不息、永無止境。“天人合一”、“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和而不同”的處事哲學和文化理想,剪紙、山歌、小調、燈會、斷絲弦鑼鼓、傳說等民間文藝,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各種不同的文化藝術形式及傳統文化精華被群眾文化所繼承。實際上,繁榮群眾文化,本質上就是弘揚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追求,對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3.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導向作用。文化作為一個社會重要的精神支柱,具有自身獨特的力量,它既能豐富人民的社會生活,也能創造不同于科技、經濟等新的發展動力。胡錦濤同志曾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把文化作為國家發展的“軟實力”,充分體現了黨中央高度的政治智慧,為建設群眾文化指明了方向。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為滿足精神生活需要,以自身活動為主體,以自我娛樂為目的進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點和綜合性、普及性、大眾性、傳承性的各類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活動以文化藝術的類別可以分成文學、戲劇、音樂、美術、體育、曲藝和舞蹈等多種活動類型。群眾文化活動的覆蓋面很廣、滲透力較強、影響力較大,對國民人文素養的提升是潛移默化的,會在不特定的時間內作用于群眾,使群眾自然而然地接受群眾文化的文化理念,以此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總結
在和諧社會實際建設過程中,群眾文化要跟著時代的發展,發揮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積極向上的作用。應消除一些不關心群眾文化的觀點與做法,積極構建和諧社會,不斷地發展群眾文化,只有其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和諧社會才會真正實現。群眾文化建設不能用“產出”來衡量“投入”的效益,要用發展的長遠眼光去關心、重視群眾文化的投入與建設。特別是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人。在隊伍建設上,要加強后備力量的培養和各層次在職人員的培訓,建設群眾文化工作者隊伍,調動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熱情,發揮他們的專業水平和聰明才智,更好地發揮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作者:王照華 楊立男 單位:遼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