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化舞蹈欣賞課程的深入教學,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舞蹈欣賞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升其欣賞水平。而作為大專幼師舞蹈專業類的學生,其對舞蹈的欣賞水平并不能僅僅局限于視覺的享受等淺層水平上。而需在掌握必要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其他課程知識,體會不同舞蹈設計中所蘊藏豐富的人文知識內涵,理解不同姿態的舞蹈動作所營造的氛圍與意境,并引導學生以此為基礎,展開多樣化的聯想與想象,融淺層的視覺享受與舞蹈內涵的體驗為一體,提升其欣賞水平。在舞蹈欣賞教學中,將學生感性的欣賞方式轉變為情感式、內涵型的理性欣賞層面,提升學生對舞蹈認知的高度。另外,教師還需打破教材知識的限制,創新舞蹈欣賞課程的內容,從舞蹈體裁的多元化、舞蹈形式的多元性入手,將古今中外豐富的舞蹈主題融入課程教學中,對差異性較大的舞蹈作品進行分析,在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強化其舞蹈欣賞能力的提升,達到美學層面的教學目的。
2、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化舞蹈創編課程的教學
由于傳統幼師舞蹈創編教學僅僅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其在整體課時安排中所占比例較少,導致學生無法將舞蹈理論知識與實踐創編相結合,制約了學生編曲能力的提升。當前,大部分學生所編曲目僅能將其稱作簡單、重復舞蹈動作的疊加與組合,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通過對已成型的舞蹈動作進行模仿、小部分改編,大多缺乏新穎性與表現性。一般而言,一個成功的舞蹈床邊不僅需要結合編曲者自身的舞蹈知識積累,同時還需從文學、美學及音樂藝術等層面去綜合考究,對整體布景、道具進行靈活編排。舞蹈創編是一個將舞蹈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過程,是突破知識積累感性層面的重要方式。在幼師舞蹈教學中,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從舞蹈對象的方向去考慮,具體了解幼兒的心理特征與生理狀況,編排出幼兒能夠接受,且實際操作性較強的舞蹈。通常,學生舞蹈編曲能力的高低是決定其今后教學實踐水平的關鍵。
3、推進教學形式的變革與教學方式的創新
教學的具體內容是決定教學形式的重要依據。針對大專幼師舞蹈教學而言,老師在授課形式方面,對于理論課程可以采取大課講授的形式,優化教學資源的配置,對于舞蹈實踐課程,則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其分為不同的教學小組,實施一對一、一對多的小課講授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做到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提升舞蹈教學的效率。另外,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方面,老師需要轉變傳統基于“口傳身授”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的形式,將新型的互動探究教學、情境模擬教學及多媒體教學等方式運用于幼師舞蹈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舞蹈技能,為日后的教育見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當前大專幼師舞蹈教育環境的變化,為了迎合新的時代背景的需求,老師也需要改革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式,針對不同的課程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重新整合教學思路,以新的社會背景作為調整策略的重要依據,推進舞蹈教學的革新與發展,全面提升舞蹈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新世紀培養更多復合型的師專人才。
作者:李蘇湘 單位:浙江麗水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