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舞蹈教學論文
一、廣西高校校園舞蹈創作的現狀
創作題材同質化,使得校園舞蹈缺少對民族民間舞蹈題材的真正觀照。一部作品往往能夠顯示出創作者的心聲,這就是作品的主題。無論是各類藝術競賽,還是高校間藝術交流活動,地方特色是廣西高校的“招牌”。大多院校都是以地方特色為突破點。因此,地方特色使得舞蹈創作有“瞻前顧后”的特點,也使得創作主題顯現同質化。縱觀廣西大學生藝術展演舞蹈比賽的歷屆獲獎作品,反映校園題材的作品甚少,表現廣西本土民族生存現狀、生產生活、習俗禮儀等的作品較多,舞蹈動律元素采用本地民族的舞蹈元素,其中以壯族、瑤族舞蹈元素最為盛行。如以壯族舞蹈動律為元素,反應男女青年美好愛情、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甜蜜蜜》;以廣西花山壁畫為題材,進行二度構思創新的《花山群語》(廣西財經學院選送)等等。特色是非常明確的創作立足點,然而當以“特色”為名,虛化、淡化舞蹈作品的立意,頗有偷換概念之嫌。同時作為民族地區的高校,僅以表現民族元素,而學生不能從作品或是表演中體悟到高校校園對本地民族的觀照,其本身也遠離了校園文化、校園舞蹈的初衷。
以教師為主導的創作方式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眾多偽“創作型作品”成為參賽捷徑。目前,廣西高校舞蹈團大都隸屬于高校團委,并沒有獨立的藝術教育中心。學生訓練基本都以課余時間為主,時間捉襟見肘。師資方面,舞蹈教師往往單槍匹馬,一位老師統籌舞蹈團的所有事務,因此教師投入作品創作的精力有限。此外,經費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牽絆著創作的腳步,從而出現一些將專業劇目“被迫”性地整編的作法:一些教師以各類舞蹈大賽的優秀劇目為基礎,進行調整編創,達到以最小的物力和精力的投入,提升作品的競爭力,同時使學生學習了解舞蹈精品,提高其審美辨識力的效果。這類“偽創作”之風日益蔓延。從現實角度來看,這種作品有不得已之處,但也能借助高水平的作品提升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審美辨識力。然而,改編作品在舞臺的呈現往往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反而加劇了在“像專業”的道路上的趨同之勢,并沒有在題材、立意、表現形式上深入挖掘適合學生的表演方式。同時也可看出,以教師為主導的創作方式并沒有較好地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執行力以及獨創力,以致于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藝術方面的自我成長較為有限。
二、廣西高校校園舞蹈創作策略
高校校園舞蹈團也應有別于專業化院團,編導在編創中應有敏銳的辨識力,而不是盲目遵循專業舞蹈的創作模式。專業舞蹈創作在藝術表現的形式上具有先驗性的探索,而校園舞蹈創作應更注重對校園生活、學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狀態的表現與思考。作為高校舞蹈團,其舞蹈創作則更應具有人文氣息、校園氣息和生活氣息,同時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廣西擁有豐富的民間舞蹈文化資源,因此,在創作中應綜合以下幾點考慮。
(一)完善創作主題
主題是作品的思想內涵,是作品的中心內容,是衡量作品優劣的標準之一。在廣西高校舞蹈團的創作中,應豐富創作主題,突出校園舞蹈的特點,使其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明確校園舞蹈的屬性,確立校園舞蹈的獨特性和創作的立足點。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劉建老師曾說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首先在創作的語言、創作的技術以及創作的內容上,界定自己認同自己,才能夠在這場文明的沖突中找回自己。”同理,在廣西高校校園舞蹈創作中,應突出“校園舞蹈”的個性,而不是盲目地向專業化方向靠攏,與專業化混為一談。在主題上,校園舞蹈作品應更富校園氣息、人文氣息,表現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訴求和情感氣質,融入當代的積極向上的精神與具有時代特征的思想。在手法上,校園舞蹈創作應多采用寫實、勾勒的方式,使舞蹈動作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從而在效果上弱化學生訓練時間少,基礎薄弱等問題,使學生易學、易理解、易參與,作品更加生動自然。以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舞蹈作品《校園變奏曲》(北京工商大學選送)為例,該作品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為表現內容,舞蹈動作融舞蹈性與寫實性為一體,其中不乏一些日常生活動作,如敲電腦鍵盤、刷牙、打籃球等,詼諧幽默的表演、青春活潑的動律,將細致的生活寫實與舞臺藝術二度創作完美融合,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民族民間舞題材和動作元素的選擇上應把握“度”與“破”的原則。“若想得獎,在編創中就必須走本土特色的路線,否則沒戲。”這無疑體現一種“以特色壓倒一切”的觀念,也使校園舞蹈創作陷入了一個不以表現校園為主,而以表現民族民間為主的怪圈。雖然“校園”與“民族民間舞”之間并非二元對立,但以民族特色取代校園舞蹈本身的屬性也是不可取的。高校舞蹈團的學子多來自各類專業學科,若僅以地方特色塑造、訓練他們的肢體,是否會略顯片面和狹隘?這種對民族元素過度青睞是否會使廣西校園創作主題和思路糾結于那細小的縫隙中?因此,在創作主題的擇取中,應把握“度”的原則。編導們在彰顯地方特色方面應避免過猶不及和盲從,即使選擇了民族民間舞題材和元素,也不應單純蒼白地彰顯地方本土特色,而應將視角轉換到當代大學生的訴求上。在創作手法上,既要突出民族特色,又要避免手法的同質化,不拘泥于單一的表現形式;又或者以作品主題為主導,在舞蹈元素上有更為多元化的選擇。以獲得第二屆廣西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舞蹈作品《起跑線》(廣西藝術學院選送)為例,該作品選用現代舞的動作元素,描述一位殘疾青年從沉溺于沮喪———勇于面對困難———敢于拼搏———奮于起跑的成長和蛻變,反映了當下青年敢于面對挫折、勇于拼搏進取的毅力和魄力,情感真摯,引起當下大學生的心靈共鳴,也較鮮明地反應當代大學生內心訴求,在眾多趨同的作品中使人耳目一新。雖說此作品并非來自普通高校舞蹈團,但它的成功也折射出了高校舞蹈團在舞蹈創作中的新角度、新空間。
(二)“情”能補“拙”
情感是舞蹈的命脈。舞蹈情感化就是在舞蹈編導從構思醞釀階段到最后合成推上舞臺的過程中,用情感的方式對思維指向中的對象進行“擬情化”處理。校園舞蹈團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他們雖然舞蹈基礎薄弱,但是在文化基礎方面有一定的優勢,理解和認知能力較強。在肢體的開度永遠比不上思想的張力的情況下,與其費盡心機地讓肢體突破極限,不如注重作品的情感性,加強情感的運用。在創作過程中,應“以情帶形”,側重作品的情感特征,使學生能以“情之真”補“動作之拙”。這樣在舞蹈表現時,學生容易進入表演狀態,詮釋作品的情感內涵。從受眾方面,任何一個讀者、觀眾或聽眾在藝術鑒賞中,對于藝術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會受到情感的影響。同時,在特定情感影響下進行的藝術感知,又會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動。作品情感的表現更易引起受眾的共鳴,飽滿的情感常常能感動受眾,從而使其不再只拘泥于動作技術、動作規格、動態特征。舞蹈《起跑線》的成功,不僅是其主題的新穎、動作的張力,更重要的一點是直入人心的情感表達。當演員從摔倒到爬起繼而沖過終點聲嘶力竭地吶喊時,受眾想必都完全沉浸于舞臺上的吶喊歡呼,而忽略對演員的肢體形態的苛求。
(三)“巧取”動作構成
在校園舞蹈的創作過程中,編導不能如專業舞蹈編導一樣以自己的創作思路為主,而需綜合考慮學生的現實條件進行“篩選式”創作。以廣西大學為例,由于沒有招收特長生制度,舞蹈團成員均是非舞蹈專業學生組成,舞蹈基礎薄弱。在編創過程中,面對學生有限的舞蹈基礎,編導需要準備多套主題動作,由難至淺,由繁至簡,最終的主題動作只能以學生最終的掌握能力為主。因此在動作的設計和構成中,不可“硬拼”,應“巧取”。首先應側重舞蹈動作的直線型特征。所謂直線型,就是動作的路線以直線型為特點,動作干脆利落、力點分明,不過分迂回盤旋、不過多注入“小范兒”的東西。對于非專業的學生來說,模仿能力、舞蹈慣性感相對薄弱,對于小范兒的處理能力較弱。因此在編創動作時,可多使用動作方位感明確、角度清晰、流動路線清晰、記憶點明確的動作,盡量避開運動路線過于迂回、小范兒過多的動作素材,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接受度,更能揚長避短,提升舞蹈的質感。其次,巧妙處理舞蹈技巧。
在該類舞蹈團的舞蹈創作中,巧妙處理動作技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重跳輕轉。校園舞蹈團的學生雖然舞蹈基礎薄弱,但跳躍優于旋轉。旋轉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而彈跳是從小伴隨著他們成長的必備技術,體育考試的跳遠、籃球場上的跳躍等等,相對于旋轉技術,學生的彈跳能力更強。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可考慮重彈跳輕旋轉,特別是男子舞蹈,可多使用交替性的跳躍動作,提升學生舞蹈動作的張力。其次,重整體輕個人。由于缺乏特別優秀的個體,在處理技巧時,可采用整體的方式,如將群體托舉難度提升,抑或豐富調度,削弱技巧薄弱的視覺效果。最后,重質感輕難度。在該類舞蹈團的舞蹈創作中,不可盲目追求技術,應更側重藝術感。旋轉、跳躍、翻騰、軟開度,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身體條件可能性的前提下,不可好高騖遠,應強調技巧的質感而非難度,切忌技巧與舞蹈動作獨立存在,應將技巧與舞蹈動作自然融合,避免技巧的唐突性。
(四)善用道具
道具是舞者情感的寄托、延展。鑒于校園舞蹈團學生的舞蹈基礎,道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學生動作規格、動作細節方面的不足,如手形的不精準、肢體的延展局限等等。在廣西高校校園舞蹈的舞蹈創作中,在道具的使用上,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日常生活道具的運用。有別于舞蹈專業團體的舞蹈創作,在該類舞蹈團的舞蹈創作中,可以嘗試使用日常生活道具。舞蹈《校園變奏曲》中的籃球、雨傘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物品,形象具體,真實通俗,通過藝術的處理,生活性與藝術性達到統一。再次,地方特色道具的運用。廣西有13個世居少數民族,民族特色道具種類繁多。如壯族的繡球、蜂鼓,瑤族的長鼓等等。在校園舞蹈團的創作中,可運用本土特色道具,抑或打破傳統意義中的道具,嘗試生活用品作道具。以第二屆廣西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舞蹈作品《甜蜜蜜》(廣西河池學院選送)為例,眾所周知,廣西是全國重要的蔗糖產地,甘蔗對于壯族人民來說有著深厚的寓意:甜蜜的生活,節節攀升的未來。該作品采用以壯族舞蹈動律為元素,以象征甘蔗的竹竿為道具,表達了壯族青年們品味甜蜜愛情、珍惜幸福當下,展望節節攀升的未來。在道具運用方面,打破了傳統的思維,善于從生活細節出發,富有新意。
三、結語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舞蹈創作是舞蹈發展的催化劑。沒有創作的提升,何談舞蹈的前進。高校校園舞蹈是舞蹈從精英走向大眾的重要腹地,而廣西作為多民族聚居區,在校園舞蹈的創作中,就必須在民族地方特色的彰顯中把握“度”的原則,在創作中有敏銳的專業團體舞蹈和校園舞蹈的辨識力,豐富作品主題,突出作品情感色彩,巧取舞蹈技巧,善用道具,使作品更富校園性、民族性、情感性和技藝性。
作者:付宜玲 單位:廣西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