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化論文
作者:杜君芳 江紅巖 單位:濱州職業學院
一、校園生態文化的概念
生態文化的概念來源于羅馬俱樂部創始人佩•切伊,其基本內容是:建立一種以生態學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建立起符合生態學原理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經濟法則、生活方式和管理體系,改變以往那些不良習慣,以生態學的思想與方式來認識世界、觀察世界[1]。在工業文明時代,隨著人類生產能力的空前提高,經濟至上理論的流行,人類的貪欲和征服自然的信心都惡性膨脹,20世紀下半葉人們嘗到了不尊重自然的惡果。1972年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喚起了各國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作為引導社會健康發展的教育界也率先進行了反思,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勞倫斯提出了“教育生態學”這一概念,他在1976年出版的《公共教育》中這樣界定教育生態學:應用生態學的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等原理與機制,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發展的規律,揭示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2]。教育生態系統中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促進了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發展。校園生態已經成為現代學校生存發展的核心要素。
盡管學界尚未對校園生態文化做出統一的界定,但基本認同這樣一種觀點:校園生態文化是指教師、學生和管理者和諧作用于校園以及與校園緊密相關的社會環境的過程中,直接反應師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團體意識、群體形態和行為體系,是師生共同適應和改造環境的產物,具有和諧性、整合性和與時俱進性[3]。校園生態文化具有三個特征[3]:第一個特征是校園生態文化的使命特別崇高。教育是社會進步的發動機,一個沒有高校創造思想影響的社會是不可想象的。第二個特征是參與主體的高素質。校園生態文化的建設主體是廣大教師和青年學生,他們承擔著創造和繼承先進文化的歷史使命,是社會知識的主要創造者和傳承者。第三個特征是校園生態文化的和諧性和前瞻性。一個良好的生態文化校園必然是和諧的,作為引導社會前進的發動機,校園生態文化必須具有前瞻性。
二、構建和諧的校園生態文化
作為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校園生態文化重在建設。黨的十六大報告特別強調:“教育是發展科學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率先建設生態文化就成了高校肩負引導社會前進重任的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
(一)適應社會需要構建外部和諧生態文化
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表明,教育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科學存在著本質的聯系。高等教育需遵循這一規律,處理好這些方面的關系,以適應社會需要,促進社會發展。高等教育自誕生之日起,便始終處于經濟的制約之中,高等教育的任何發展都離不開經濟基礎,推動經濟發展必然是高等教育的內在職責。因此,高校的專業設置必須適應社會需求,培養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從而反哺社會。比如,美國高校明確把教育為社會服務與科研、教學一起列為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美國高校除了傳統的理工、經文史學位外,新增設的學士學位有:財政學士、教學法學士、護理學士、公立學校音樂學士、衛生教育理學士、園林建筑學士、海軍學士、職業教育學士、宗教教育學士、職業農業學士、家政學理學士、演講學士,等等。美國高等教育緊緊圍繞社會經濟發展設置專業,并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時增加或調換專業,使高等教育永遠充滿活力。為此,我國高校要汲取國外高校的先進經驗,更新現念,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和壓縮一部分與社會脫節的專業,增加新專業,努力探索高等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新途徑。政治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高等教育受政治方向、政治制度所制約。高等教育在不違背自身教育規律的前提下,要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培養符合統治階級意志與政治意識的人才,以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鞏固社會的政治制度。在人類社會演進的過程中,社會文化是以觀念形態反映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關系變革過程。同時,它又是以觀念形態植根于人們的意識中。社會的每一種活動都要承受著本民族文化的制約;社會的每一個人也在自覺不自覺的接受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并不斷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對教育的影響,一般也是通過文化中介起作用的。可以說,高等教育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教育的目的、培養的目標、課程的設置、教材的選擇、道德教育以及整個教育教學工作的組織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受到文化全方位制約。
(二)結合自身狀況構建校園內部和諧生態文化
1.注重硬件設施建設,提高校園硬實力。日本學者岸根卓朗提出:“文明大學校園應以物和新取得調和的自然共生型社會系統為目標,以知識系統的科學(真)、宗教(善)與藝術(美)三位一體化的自然———空間———人類系統———學會系統為內容。”[4]一個環境優美、布局合理、格調高雅、充滿藝術氛圍和人文精神的現代大學校園,是無聲的育人載體,對陶冶師生情操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廣大師生專心致志于教學和科研。同時校園環境也是反映學校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面鏡子,校園面貌反映學校的治學能力和管理水平,當然也折射出所培養人才的質量和水平。另外,良好的校園環境也有很強的現實作用,在每年的招生宣傳中,不少家長四處觀察。學校的校園建設往往是直接影響學生報考哪一所學校的重要因素。
2.注重內部和諧,打造校園生態文化軟實力。首先要秉承學術自由,深化大學理念。大學是傳遞精神知識、積極探索新學問新領域的場所,學術是大學的邏輯起點。“學術自由是大學生態中核心的生態因子,自由的學術氛圍是孕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創新的土壤。”學術生態環境是大學的生命基礎,大學學術生態環境既要受到大學外部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自然環境、社區文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到校園生態文化內部的學科文化、專業文化、行為模式、人際關系的滲透,同時還受到學校環境、院系環境、學科專業環境、課程組和課題組環境等環境因子的影響。營造良好的校園生態學術環境,要注重發揚“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注重加強學院環境建設,突出學科特色,濃厚學術氛圍,提高教學水平與質量;注重學科關聯,注重加強學科帶頭人培養;注重加強學科、專業等學術種群建設;注重培養師生尊重真理、尊重知識的學習態度;注重培養師生嚴謹求實、開拓創新的學習風氣;注重培養師生自尊自律、珍惜學術聲譽的意識,并用制度和紀律約束師生,共同恪守學術道德和規范,采取激勵措施引導、鼓勵師生做真學問,努力把校園變成自由精神的學術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