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論文
一、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教法銜接問題
基礎教育階段課堂教學的方法有差異。小學生對事物充滿好奇,容易接受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小學課堂氣氛往往較活躍。而中學英語教學往往較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與考核,童心未泯的七年級新生很難適應這種課堂教學形式的改變。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形式也不同。小學的英語教學注重教學活動形式,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高,小學生容易形成喜歡熱鬧的學習氛圍,喜歡跟著教師做簡單的口語操練,而不愿意動腦筋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中學的英語教學重視英語知識的傳授,多采取高強度的筆頭訓練,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忽視學生的口頭表達,缺少為學生創設的語言交際環境。
(二)學法銜接問題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在學法上有很大的差異。小學生在學習中有積極舉手發言,熱情參與活動等好習慣,而往往沒有預習、復習的習慣。在學習策略方面,小學生對老師和家長的依賴性很大,導致進入初中后,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很不理想,使用詞典等工具自主學習的能力不足。中小學教師都應在鼓勵并保持小學生好的學習習慣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
(三)評價銜接問題
基礎教育各階段英語教學評價存在著各自為陣,相互脫節的現象,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英語教育教學的發展。目前英語評價還是以書面測試為主,“重知識、輕能力”這一現象相當普遍,這嚴重削弱了許多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英語教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應相輔相成,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有益的信息,以調整和彌補不足。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英語能力發展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具有延續性和一致性。小學與中學的銜接不僅是知識體系的銜接,也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及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銜接。
二、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銜接的對策
(一)明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課程性質與目的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基礎,為他們繼續學習英語和未來發展創造提供有利條件。”簡言之,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應具有“知識儲備”和“能力準備”兩大功能。那么,從中小學銜接的角度來說,小學階段應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初中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能夠達到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的二級要求,解決英語學科的“中小學銜接”問題也就不再困難了。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首先,中小學英語教師要了解并熟悉這兩個學段的英語教材和教學要求,了解中小學階段學生應有的詞匯量、語法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方面的要求,有目的地設計可行的英語教學方案,融會貫通,達到新舊知識的自然過渡。其次,中小學教師可合理地整合教學內容,對于中小學都涉及到的語言項目可相對集中教學,也可有目的地分散教學。再者,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編好銜接教材,在內容的整合上要達到編寫思路相同,以話題為綱,以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為主線,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完成有實際意義的語言任務,強調語言運用、注重能力培養。在知識和能力上為小學生打下堅實基礎,為學生到了初中階段知識和能力要求的提高做好儲備和準備。
(三)做好教學方法的銜接
教學方法的差異是導致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脫節的一個重要因素。小學英語教學形式活潑,課堂教學采用的教學方法多樣,例如:聽說法、交際法、直接法、全身反應法等,而中學英語教學則重視知識的傳授,這就使中小英語教師面臨了教學方法上的銜接問題。一方面,小學教師在高年級階段要積極主動地在課堂教學節奏上逐步向七年級起始階段銜接靠攏,也要向學生適當介紹中學英語教學方法的信息,讓他們做好進入初中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初中教師也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情景,增加活動、游戲等方式,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使小學生在進入初中后學習英語的興趣得以延續。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
(四)重視學法的銜接
小學英語教學多倡導學生快樂學英語,在玩中學,在玩中用。但是,到了初中,隨著教學方式的改變和學習任務的加重,很多學生依舊依賴于小學時形成的學習習慣,導致英語學習效果不理想。所以中小學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恰當地引導,幫助他們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1.培養學生提前預習、及時復習的習慣。在每節課學習前,給學生布置預習的作業,養成學生運用音標拼讀、記憶新單詞的習慣,借助于生詞表預習對話或課文,記錄預習中的疑難單詞、詞組和句型等問題,在問題的引領下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將英語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求知,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在每節課學習后,要求學生回顧知識點,養成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的好習慣。
2.聽課及作業方法的指導。英語課堂上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一切感官,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充分理解并熟練運用所學到的英語語言內容,養成及時記筆記和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使每節課的教學達到最高效。
(五)做好評價銜接
測試是教師了解學生英語學習水平、學生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調整教學計劃以及學生彌補學習上不足的依據。課程標準要求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以促進中小學教學的銜接。
1.教師要精心設計測試的內容,激勵學生的成就感。測試內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積累、運用與實踐,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試要把學生引向用所學知識來思考問題而不是死記硬背。如果測試的內容基本上是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很多學生會對考試產生厭倦的情緒;如果測試的內容大部分是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的,那么學生就容易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的動力和創新性。
2.適時進行檢測,重視形成性評價。英語教師在平時就要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難易適中的各種形式的檢測。這些測試既要考慮基礎知識的訓練,又要考慮能力培養的訓練,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信心。總之,基礎教育不同階段的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但由于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學要求和層次有所差別,中小學教師所采用的教學形式存在一定差異。英語教學過程是一個有機整體,應該科學地安排好小學和初中的銜接,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認真把握好教材內容,使其自然過渡,銜接合理,承前啟后;應該引導學生轉變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做好學生學習策略的銜接。可以深信,經過英語教師的共同努力,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銜接工作會日趨完善,會更有效地促進和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和綜合能力。
作者:陶志潔 稅盛軍 單位:蚌埠高新教育集團 蚌埠市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