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層面。
1.片面注重學習成績。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家長關注的焦點自然就落在了學習成績上。為了給孩子提供安心學習的環境,不少家長包干了所有家務,他們認為,子女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好了就什么都好了。殊不知,這樣不僅會把孩子培養成能力單一的書呆子,綜合素質得不到鍛煉,還易使子女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以自我為中心,不知感恩的習慣,其害無窮。
2.滿足子女無理要求。現今大學生的家長大都生長在物質條件不太富裕的年代,他們挨過餓、受過凍,因而不想讓子女重蹈覆轍。而離異父母、工作太忙沒時間陪孩子的父母,也會因為補償心理,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小孩不一定懂大人的心理,但他們能憑經驗得出結論:自己要什么父母就一定會給什么,要求父母怎樣,父母就必須怎樣。長此以往,子女變得只會索取不去付出,要求沒得到滿足還要大發脾氣,更別談懂得感恩了。
3.關系、金錢萬能思想。現在的家長,或多或少都有些社會關系,不少人還習慣用關系網為子女“打點”大小事,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表現尤為明顯:兒子英語不好,找關系讓老師補課,課時費多少老師說了算;女兒升學成績不夠,找人牽線搭橋、砸錢進重點學校,再大擺筵席酬謝“牽線人”;侄兒把人打了,直接給錢抹平了事……潛移默化中,子女樹立起“只要關系硬,天塹變通途”、“錢、權萬能”的思想,其害無窮,“李某某”、“我爸是李剛”的案子就是例證。
(二)學校層面。現階段,除清華、北大一類名牌大學外,我國大部分高校都還在提高教學質量、增加就業率,吸引生源上苦下功夫。相較而言,搞好感恩教育、提高學生感恩意識就變得無足輕重了。再說任課老師,他們的名、利都和所教學生的成績直接掛鉤,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成績始終是老師們首先考慮的問題。另外,出于職稱評定和自身成長所需,老師們還要進行科研、發表文章。以上兩點,足以占據他們大多數上班時間,要想他們在培養學生感恩意識上下功夫,并不容易。輔導員是和學生接觸最多的高校教師。可以說,學生的一切他們都要過問,加上日常事務性工作和領導臨時安排的各項任務,他們的時間所剩無幾。輔導員和學生公開、私下的交流也很多,但主要目的還是維護學生的安全穩定、解決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各類問題,專門做感恩教育的,確實不多。
(三)社會層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門大開迎來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的同時,也涌進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糟粕。大學生心理發育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尚不穩固,極易受負面影響,而變得功利化,自我意識膨脹。此外,社會上出現的“紅十字會詐捐門”、“小悅悅”事件、“老人暈倒無人搭理”或者“救人反被誣為肇事者”等現象,也讓血氣方剛的大學生對社會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感,他們找不到感恩的種子,因而開不出感恩的花朵。
二、培育當代學生的感恩意識,實施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關懷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以靈魂喚醒靈魂的人性教育,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三方聯動,共同努力。
(一)優化家庭教育環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不論是精心策劃的教育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都對孩子的成長、成才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我們要注意優化家庭教育環節:一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要以身作則,做一個懂得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潛移默化中向孩子傳遞正能量。二是家長要具有科學的教育觀念。一手抓學習成績的提高,一手抓綜合素質的鍛煉。學習成績固然重要,孩子的綜合素質也對他(她)之后的發展非常關鍵。現代社會需要的不是書呆子,而是具有動手能力、合作精神、感恩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這些品質需要從小培養,具體說來,孩子幫父母洗一次碗、倒一次垃圾,在母親節送媽媽一束鮮花,都是鍛煉。三是家長應盡量淡化物質和關系網的作用,既不要用物質做獎勵鼓勵孩子達成某種目標、不能向子女灌輸“錢、權萬能”的思想,更不可用錢、權幫孩子“打點”大小事。讓孩子從小懂得實現自我價值,明白靠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家長還要努力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鼓勵他們知錯就改,敢于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任。四是家長向子女表達愛意應注意方式、方法,切忌千依百順,要學會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家長應教會孩子感恩:感謝父母給予生命,撫育成長;感謝老師教給知識、培養能力;感謝國家、社會提供和平、安定、衣食無憂的環境等等。此外,家長還應努力將孩子培養成自愛、自立、自強,熱愛自然、尊重生命的人。
(二)發揮高校感恩教育主陣地作用。
1.教師言傳身教。高校是進行感恩教育的主陣地,學校領導和老師都應正視它的作用,并給予大力支持。一是領導、教師們要以身作則,發揮良好的榜樣作用。任課老師平時有意識地搜集感恩教育材料,在課堂或課下和學生分享。二是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應做好言傳身教,并通過主題班會、集體學習、周末講評以及私下談心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2.增加感恩教育課時數。當前,大多數高校進行感恩教育的方法是上課,但因為重視程度不夠,時間往往很短,效果也并不理想。為切實發揮高校感恩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筆者建議各校在每個學期至少安排2~4堂感恩教育課。教學方法除授課外還可加入觀影、互動討論等形式,力爭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所突破,努力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
3.提供感恩教育實踐機會。實踐出真知。光有課堂上的教育顯然不夠,學校還應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理論結合實際,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例如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發揮團委、學生會、青年志愿者協會的作用,積極組織學生參觀歷史紀念性建筑,為革命先烈掃墓、赴敬老院、孤兒院獻愛心等等。
4.借鑒日本高校感恩教育經驗。日本高校除每周都要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外,還充分利用學生食堂、宿舍等場所,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用餐前,學生會對著飯菜鞠躬致意,表達對飯菜和飯菜制作者的感謝;學生宿舍的走廊上掛有“感恩小本子”,上面寫著“XX君,多虧你的提醒,我才沒有錯過考試”一類平實卻溫暖的話語。時刻牢記和感謝他人的幫助已成為日本大學生的習慣。每到年末,他們還會給幫助過自己的人送上一份禮物,以表謝意。我國高校可以借鑒日本感恩教育的經驗,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依托校園環境,將課上的教育和課下的鞏固、實踐相結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三)營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
一是國家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在制度方面做好引導和約束,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二是媒體應揚正氣,抵歪風,樹典型,做好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和宣傳。通過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做好宣傳,提高感恩教育的實效性。三是用人單位應將“是否具有感恩意識”設為招聘、考核員工的硬性指標,并開展廣泛的宣傳、普及工作,形成良性導向,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作者:覃瑤 單位: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