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在認識自我的教學中,有一部分學生對自我認識不清,定位不準確,甚至角色紊亂。十六七歲的生理年齡卻配套10歲左右小學生的心理年齡,說自己還是個孩子,不想長大,長大了太無聊太可怕等,只期望別人對自己的贊許,卻容忍不了別人的批評教育。在情緒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做情緒的主人,就要打消學生“糟糕至極”、“必須一定”的不合理信念,就要打消學生只注重“個人利益”、“一味索取”的思想傾向,就要增強學生對他人的同情與關懷,仁慈與寬容、理解與諒解的情感教養,才能換位思考,感恩于人,抑制自己的消極情緒。再看看我們的學習,當下智能手機成為學生的“掌中寶”,“不懂不問只找百度”成為學習的應對方式。試問:這樣不負責任的學習是否在感恩父母?是否在感恩老師?所以,感恩教育就是貫穿于心理健康的一條紅線,學生若懂得“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從而實現“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總目標。
二、感恩教育的有效開展
研究表明,在校學生中女生比男生更有親社會性。因此,女生更容易體會到他人給予的幫助,女生的感恩得分也高于男生。由此可見,針對陜西省電子工業學校目前男生數量多于女生數量的現實,利用學校這塊肥沃的土壤,及時加強對男生的感恩教育,增進其親社會行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知恩記恩于心,報恩知恩于行。從2008年鄒越老師在商丘六中分校的演講《讓世界充滿愛》,到2010年一橫感恩走進咸陽彩虹中學,再到2013年于丹教授關于《感恩教育》的講座,都深深觸動到師生的心靈。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多樣的教學手段與方式,讓學生在這些名家講演中受到熏陶,有所領悟,才能更好地知恩記恩于心,報恩知恩于行。
2.校園環境,熏染感恩氛圍。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學校始終將良好教育氛圍的營造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和教育途徑,強調學生在共同參與這種文化氛圍的營造過程中得到熏陶和啟發,從而提供良好的環境。為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從校園布置著手,從教學樓的標語、圖片,到宣傳櫥窗里張貼的展板,都緊緊圍繞“感恩”這個主題精心設計,以此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述說著感恩”的話題;班級里通過黑板報、教室布置比賽,使“讓學校的每一個班級充滿感恩的氣息”;提倡學生設計“感恩畫、感恩卡、感恩詩、感恩報”等一系列活動,讓學校每一個活動都充滿感恩,富有生機。
3.孝心作業可大可小,貴在堅持與落實。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是一個系統、長期的連鎖教育。在課堂內外,筆者會持續布置一些孝心作業,如在挫折教育中,讓學生感謝父母給予自己健康的體魄;在與人交往中,感謝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老師、朋友等;在社會與我的教學中,感謝自然、感謝社會、感謝心靈,使學生感受到自己身邊的美好,之后循序漸進,再讓學生親口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導之恩、同學朋友的幫助之恩,幫父母做家務,理解老師教學、幫朋友分擔憂愁等。讓學生先識恩、知恩,而后再感恩、報恩和施恩。
4.感恩是一種美德,它無所不包。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是受惠者在接受到施惠者的恩惠后內心產生的一種沖動,它促使受惠者為已受到的恩惠做出回報。但感恩并非“還”債,即便沒有機會報答幫助的施與者,也要樂于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它無所不包,大到大恩大德,小到舉手之勞;它可以是經濟金錢和物質上的幫助,也可以是感情上的給予、支持,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贊許的微笑,一片肺腑之言,都可以是恩惠。讓學生理解感恩的涵義才能有效開展報恩和施恩。5.收集或編寫感恩語句,時刻告誡學生。學生自己的智慧之光是一種助燃氣,曾經“瀟灑一支煙,父母半身汗”的語句令無數學生觸動,甚至自慚形穢。因此,充分利用學生的智慧,及時收集或編寫感恩的語句,作為促進感恩教育的手段顯得很有必要。在教學中,學生收集的語句,如“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欺人是禍,饒人是福”、“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等,都很有教育意義。
三、借鑒國外研究,促進感恩教育的本土化
目前,西方心理學家已對感恩干預進行檢驗研究,其中,“細數恩惠”(countingblessing,即細數生命中值得感激的人或事,并把它們列舉記錄下來)和“感恩拜訪”(gtatitudevisit,即要求參與者寫一封感謝信并把它郵遞給施恩者或在施恩者面前閱讀信件)的干預方法可以顯著提高個體的幸福感狀況,學校可以將此研究成果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如,2013年9月,山東科技大學團委針對青島校區2013級新生啟動“寫一封家書”的感恩教育活動,就很值得借鑒。但中國人的感恩與西方的感恩存在巨大差異,加之中國人在情感表達方面向來比較含蓄和內斂,所以,促進感恩教育的本土化發展將成為一種趨勢,也將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者研究的又一主題。有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學校的德育工作應該重視感恩教育,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恩,社會的關愛之恩,軍隊的保衛之恩,祖國的呵護之恩……從家庭、學校開始,學會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經常懷著感恩之心,才會心地坦蕩,胸懷寬闊,自覺自愿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總之,“種植什么,都沒有種植感動來得愉快”,感恩教育作為貫穿于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紅線,其提綱挈領的作用不容忽視。
作者:張國華 單位:陜西省電子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