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論文
一、近年農村學齡人口的變動及原因
1.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迫于人口的壓力,從70年代起,中央提出了“晚、稀、少”的具體政策,在全國城鄉普遍推行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育率大幅度下降,有效遏制了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有統計稱,1971—2005年間,由于實行計劃生育,全國少生了約4億人,出生率下降到1.8%。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國農村人口的生育率開始下降,學齡人口逐步減少。
2.農村人口流動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的家庭承包制極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邊際效益開始遞減,農村出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效益更好的城鎮轉移,形成了持續不斷的農村人口流動潮流。到2010年流動人口比例已達到16.53%。9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人口流動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其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最顯著的結構變化是由分散的、跑單幫式的流動向家庭化轉變。農村的學齡兒童有相當一部分已在流入地即城鎮就近入學,這加劇了在農村接受基礎教育學齡人口的減少。
3.教育水平提高的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婦女接受了教育,農村婦女的教育水平越來越高。一般而言,教育水平的高低因素會直接影響婦女的生育觀念,進而影響生育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育水平越高的婦女,越有可能走出家庭參與工作,這樣挑起生兒育女和工作賺錢這一雙重負擔的可能性將降低;二是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婦女,更容易理解政府或其他機構計劃生育的呼吁;三是教育水平越高、收入更高,對孩子期望值更高的家庭,往往也是婦女教育水平較高的家庭,他們對孩子的成本—收益比率計算將會轉變,孩子成本成為影響生育率的重要因素。很多研究表明婦女教育水平越高,生育率會越低。值得注意的是,丈夫的教育水平對妻子的生育水平有間接的影響。丈夫的教育水平越高,生育觀點會轉變得更快,也越能理解和接受計劃生育。因此,中國農村的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學齡人口因此而減少。
二、對農村基礎基礎教育的負面影響
(一)直接導致學校生源減少
農村學齡人口減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學校生源的大幅度減少,特別是人口稀少的偏遠山區農村。一個班幾個學生,一個學校幾十名學生、不到10名的教師的現象在農村小學已司空見慣,更有甚者,校園荒草萋萋,教室屋檐群鳥棲息,眾多中小學呈空巢之象。相比城鎮,農村的教學資源明顯不足,在生源減少之前,一些地區教學所需要的基本設備,破舊落后甚至沒有,更別奢談圖書館、實驗樓、遠程教育等設設施,嚴重影響了農村教學質量的提高,到了更新換代的時候,但是由于在校學生的大幅度減少,學校規模變小,本來就緊張的教育資源和資金向規模小的這些學校投入可能性更小了,鄉村學校教學設備的建設和完善變得更加困難重重。與此同時,農村的教師缺乏,而且現有教師偏向老齡化,知識結構已不能滿足當代教育的要求,師資水平亟待提高。隨著學生的急劇減少,農村學校更招不到老師,師資嚴重不足,許多學校出現一個老師兼任全科,帶各個年級的現象,造成了農村少兒教育的先天性貧血。老師負擔重、身心疲憊,而且能力有限,制約教學水平的提高。這些問題加劇了教育的不平等性,影響了農村教學質量的提高,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和正常的教學管理
學齡人口減少直接導致了學校生源不足,為了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增強教學的規模效益,客觀上要求對農村的學校重新布局調整,這也是符合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的。但在實際調整中,許多地方將調整簡單地理解為“撤并”,撤并過程中帶來了很多問題。1.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和學習。由于學齡人口減少,幾個學校撤并為一個服務半徑較大的學校,一些學生被迫轉入另一所學校,這使許多原本就近入學的學生增加了家校之間的距離。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學生選擇寄宿,另一部分由于種種原因未寄宿。對于寄宿的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偏小,生活自理能力及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同時長期遠離父母,缺少父母的日常關愛和家庭教育,還要適應陌生的生活環境和人際圈的壓力,這是他們容易產生自卑、害怕、膽怯、孤獨等心理問題,甚至成為“問題學生”,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業。對走讀生來說,由于家校距離變遠,他們花在路上的時間和風險增加了,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山區或交通極不便利的學生。由于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較長,學生的睡眠嚴重不足,長期以往,不僅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對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同時,在缺乏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的情況下,路途的增加會使學生的安全事故更容易發生。另外,由于家校距離太遠,中午不能回家,學生只能每天從家里帶午飯,或從學校附近小攤點買些廉價食品對付一頓,部分住宿生甚至要帶足一周的干糧。長此以往,很多學生患有營養不良或腸胃病,正常發育受到很大影響。2.教學條件不達標,學校管理難度加大。幾個規模小的學校合并為中心學校后,學校規模變大,師生人數變多,班額增大。這就客觀上要求學校改善教學條件,加強學校的公共建設包括校舍、宿舍、食堂、浴室和活動場所等,但是教育經費卻跟不上。農村稅費改革以后,取消了農村教育集資和教育附加費,這兩項的減少直接導致了農村教育經費的短缺。農村學校公用經費普遍短缺,無法支付學校建設資金,致使硬件建設不達標,從而導致了寄宿條件質量低。同時,寄宿學生增多,而大多數學校專職管理人員偏少,現有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培訓和經驗,再加上校后勤配套設施滯后,無形中加大了管理的難度。另一方面,由于寄宿學生年齡偏小,轉校后心理問題突出,需要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但絕大多數學校缺乏心理輔導老師或心理老師太少,致使“問題學生”突出。
(三)增加了農民的教育負擔
伴隨著學校的撤并,農民的教育費用也隨之增加。這些費用主要來自學生到較遠的學校上學中所需要的交通費、伙食費,住宿的學生還有住宿費以及購置被褥、餐具的費用,這些花銷加起來每學期要800多元。這對一般的農民家長來說,相當于一家人全年日常生活所有花銷的1~2倍。另外,孩子因為到較遠的學校上學而不能幫助家里做農活,對農民的家庭勞動收入也構成損失。除此之外,家長還要承擔由于家校距離遠導致的孩子安全問題的心理負擔,同時還要付出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時間成本和體力成本。農民的教育負擔加重,會影響對學生的教育投資,對學生的長遠發展不利,加大了貧困家庭學生的輟學概率。
(四)農村教學點教育資源浪費,生均教育成本提高
由于教育設施具有穩定性和滯后性,在短時期內某一地區某一學校很難在教育硬件(如校舍)軟件(如人力)及學校規模和容量上有較大變動,但學齡人口變動特別是在數量上在短時期內變化較為明顯和劇烈。一方面,在學齡人口不斷減少的趨勢下,校均規模和人均班額也會不斷變小,而原有的學校規模及布局是在以前學齡人口較多的情況下建設的,當學齡人口波峰過去,波谷來臨時,就會出現教育資源的過剩,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有多余的教師和閑置的教室。當原有的學校被撤并之后,這些學校就直接被棄置,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損失。另一方面,學齡人口的減少,使得教師、學校各類資源相對過剩,導致生均教育成本提高,無法實現教育資源的濃縮效應。所謂濃縮效應,學者認為,出生人數減少,無論是從家庭還是社會的角度看,教育投資更加集中,生均教育經費增加,這就是人口轉變的教育投資的“濃縮效應”。就教學點學齡人口數量來講,無疑應是發揮教育投資濃縮效應的最佳條件因為就讀人數少了,分攤在每一學生身上的投資應多了。但是,教學點的資源特別是硬件設施卻是閑置在那里,無法利用在學生身上,實際上是一種嚴重的浪費,農村生均教育成本無以提高。
三、對策
(一)堅持以人為本,合理布局教學點
由于學齡人口減少導致了農村學校“撤并”之風,造成了許多問題,損害了學生和家長的利益,違背了就近入學的原則。為了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避免在調整中的“一刀切”現象。在布局教學點時在偏遠山區或交通極不便捷的地方適量保留教學點。同時新學校的服務半徑確定要合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充分考慮財力支付、校舍建設、食宿配置建設等狀況,不能因為生源不足多少就硬性撤并,不具備條件的,應該適當延緩撤并。
(二)保障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政府應該安排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專項資金,對農村基礎教育進行特殊照顧,在制定布局調整和政策安排資金方面要有所傾斜,保證合并后的學校教育經費能及時跟得上。同時,原有的教學點也要適當地投入資金,特別是在教師方面,適當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在偏遠山區要加大遠程教育的投入。另外,應加大對貧困學生的教育補助,不應把改革的成本轉移到弱勢群體身上。
(三)加強監管,合理利用撤并后的校產
農村中小學撤并后閑置的校園校舍要首先考慮改建成規范化的幼兒園或學前班,也可將閑置的校園校舍改建成向農民宣傳國家方針政策和傳播科學知識、實用技術、致富信息的場所,成為開展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和政府部門組織科技培訓的基地,繼續發揮其農村文化陣地的優勢。有些地方還可考慮將校舍變賣后買校車,用來接送孩子到中心小學上學。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對撤并學校的教職員工要統籌考慮,統一調配,符合條件的及時安置,不符合條件的要通過培訓、轉崗等辦法,及時給予妥善安排,盡全力保證教師資源的充分利用。
作者:張燦霞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