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三生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周文斌 單位: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育系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內涵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又稱為結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分支,該理論較好地揭示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該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不是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過程,而是學習者憑借自己的經驗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是學習主體通過新信息與原有知識經驗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在這種學習觀的指導下,學生成為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而教師則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管理者、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和征詢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二是強調學習情境。該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與真實的或類似于真實的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因此,教學設計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三是強調協作學習。該理論認為協作學習對知識意義的構建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它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協作交流以及學生和教學內容與教學媒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四是強調意義建構。該理論認為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各種資源,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并完成意義建構,以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綜上所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在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教師只是意義建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二、“三生教育”中的建構主義理論基礎
(一)“三生教育”的內涵
“三生教育”以學生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緊密聯系、融為一體的系統教育。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生存觀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確立正確的生活目標,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追求個人、家庭、團體、民族和人類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需要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的目標過程。
(二)“三生教育”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切合點
“三生教育”既肯定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更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和內因作用,其教育目標最終是通過學生主體對主流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的認同、內化以及實踐而逐步實現的。其教學過程既是灌輸又是滲透,以滲透教育為主;教師講授和學生活動相結合,以學生活動為主;被動學習與主動接受相結合,以主動接受為主;知識傳授和問題介入相結合,以解決問題為主;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以校內教育為主。這與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是吻合的。“三生教育”活動中,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搭起一個思考的平臺,通過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協助學生在活動中去建構知識,讓學生的學習與原有的經驗、知識結構產生聯結,使已有的知識獲得調整或重組。因此,在“三生教育”的教材編寫、方案設計與實施原則、方法、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對知識的構建方式,要采用問題情境或故事的形式導入,引發學生思考,發揮學生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三生教育”實施原則為例,我們認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三生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學基礎。“三生教育”實施原則提出堅持人本性原則、求真性原則、實踐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和整合性原則。這些原則的實施強調:要把教育和人的自由、尊嚴、幸福、終極價值緊密聯系起來,使教育真正成為發展人的教育;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感悟、豐富體驗、學到知識、形成技能、掌握能力、樹立觀念;在立足學校、立足課堂的同時,把社會引進課堂,整合各種教育要素,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以開放的思維與科學的態度、精神和方法來扎扎實實、鍥而不舍地推進“三生教育”。以上原則的實施要求,都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即學習的主動性、情境性、合作性和建構性。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三生教育”活動設計案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以深入了解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為基礎,通過提供適當的問題情境或實例促使學生的反思,引起學生必要的認知沖突,從而讓學生最終主動建構起新的知識結構。基于此,本文以自行設計的“三生教育”活動方案《送你一座心橋———大學生有效溝通能力培養》為例,說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三生教育”活動設計中的應用。
(一)熱身活動
讓全體同學伴隨《幸福拍手歌》的節拍跳舞,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由此拉開活動的序幕。[教師引導]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1.沒有很好地完成他人交給你的任務,可你卻一肚子委屈,因為你感覺自己已經盡力了。2.你很要好的一個朋友疏遠了你,而僅僅是因為一個小小的誤會。3.和同學為舉辦活動的方式爭執起來,弄得大家都不開心,而實際上,你們只是為了探討一個最佳的辦法。……這些情況的出現告訴我們,在與他人相處中需要我們進行交流溝通,而有效的溝通技能是需要學習和訓練的。請大家思考,溝通就是說話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共同參與下面的活動。分析:這是一個導入過程,目的是激發學生對活動主題的關注和興趣。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角度分析,教學就是要把學生回歸到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有主動參與知識建構的機會。在本活動中,一方面,通過兒童歌曲輕快、歡樂的節奏,讓學生重拾童真,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營造敢言、敢為的心理氛圍。另一方面,情境創設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真實的實際出發,細心了解他們的需要、問題、渴求以及他們樂意接受的方式,從而達到幫助他們完善生命、學會生存、快樂生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