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巖土工程論文
1巖土在勘察期間經常遇到的問題
1.1劃分界面期間存在的不足
在劃分界面過程中,通常出現的問題為巖石風化情況不明確及巖體界面的劃分不標準等。結構面及地質判定錯誤,同時存在不良的地質體、地質界面等。例如:在工作過程中,很容易在劃分界面時出現混淆情況。
1.2巖土在參數方面存在不足
例如粗風化巖、殘積土及顆粒土等的原狀土樣很難取到室內外進行試驗,最終就無法準確的確定巖土的設計參數。
1.3在綜合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般來講,在進行巖土勘察期間,在綜合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通常體現在勘察工作人員本身不具有相關野外勘察及室內資料分析、整理、總結方面的能力造成的。并且從業者自身又不具備補充印證、去偽存真、分辨真假等能力。另外,對建筑項目結構、設計方面等知識相對較少,從而導致在勘察巖土項目期間,目標不清晰,提供的資料不能同勘察的設計標準相吻合。
2在勘察期間容易忽視的內容
在巖土項目之中場地的條件以及土質情況永不相同是巖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最大的一個特點。雖然行業以及國家的規范也比較具體,但是卻不能夠依樣學樣,照葫蘆畫瓢。對巖土項目的勘察工作需要保證基于擬定建設項目的特點及現場地質條件確定的基礎上進行,而相關的勘察人員往往在工作時會忽視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在勘察從業者認為地基條件符合承載要求時,就會自動忽視建筑物的形變問題、施工現場土層的穩定性及均勻性的需求。巖土工程的勘察工作,首先需要提供能夠滿足建筑物的結構所能夠承受荷載的特定標準及地基設計參數,同時還需要包含對巖土施工造成影響的不利因素,另外還應該充分的了解建筑場地的等級、抗震段的劃分、巖土的穩定性等其他方面內容。在勘察過程之中工作人員容易忽略掉巖土勘探深度應該從基礎地面算起的規定。某些建筑項目因為建筑場地沒有進行平整,從而造成地面的標高數值高于設計標高,但是相關工作人員在勘察前并沒有收集場地標高的詳細資料,從而造成開展勘察工作的時候出現了規范中強制性條文規定的勘探深度大于勘探深度的后果。忽略建筑場地的實際情況,不同的場地仍舊采用原狀土樣的要求,這樣就會使采集的工程參數信息不準確。因為場地不同,所以有些土樣的取樣質量就差、離散性較大,這樣土樣就不能統一計算。
3對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創新探索
3.1采用數字化勘察技術
所謂的數字化巖土工程勘察技術指的是選用了現今數據庫、計算機、CAD、網絡通訊等技術及科學的測繪技術,然后利用電子設備把下古墓工程的所有數據統計整理在一起,創建整合特性的輔助信息流程,使勘察技術逐步向科學化、現代化、高效化的CAD技術方向變化,從而實現勘察資料處理工作的網絡化、信息化及數字化,創建一個可以滿足多個專業、多個工種的智能型項目勘察設計系統。
3.2數字化的建模方法
如今巖土工程的地質建模方法是采用表面模型法,但是其所有的數據來源都是通過測點所獲得的離散資料,然后再利用數據的解釋結果對地質體界面進行重構。
3.3以GIS巖土工程勘探技術為基礎
因為在巖土工程勘察工作過程之中涉及到大量的圖件繪制、自動計算、輔助決策及數據處理等復雜的工作,而將GIS技術應用到勘察工作期間,把巖土項目的地質勘察工作同地理信息系統,也就是GIS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能夠有效的提升了工作的質量及效率,同時還可以降低人員工作量,節省物資,并且較大程度增強了設計結果的精準性與科學性。
4總結
總而言之,由于在進行巖土項目的勘察期間,所涉及的內容較多,需要處理的問題范圍較大,因此,其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相關巖土項目的勘察從業者需要細致了解同巖土項目有關的法規、標準,同時在工作過程中認真遵照相關要求進行工作,不斷總結以往的工作經驗,利用溝通交流等方法,不斷充實自身,勇于創新、大膽嘗試,進而確保勘察的結果同施工需求相吻合,為后續施工奠定扎實基礎。
作者:張小飛 單位:秦皇島市建筑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