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生態論文
網絡傳播成為現代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但存在于其中的噪聲對網絡信息生態平衡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占用了人們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甄別信息。如何識別網絡信息傳播中的噪聲,是保障網絡信息傳播可信度,盡可能恢復網絡信息生態平衡的重要前提。
1信息生態位及信息傳播噪聲
1.1信息生態位
1997年,美國管理科學學者托馬斯•達文波特首次提出“信息生態學”的概念[1]。此后,國內外學者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就信息生態及信息生態學達成完全一致的理解與定義。其中,我國學者婁策群認為信息生態是指信息人在信息環境中的生存和活動狀態,并基于此于2006年提出了信息生態位的概念。他對信息生態位的定義是參考生態學中生態位的定義,即生態位是指生物在環境中占據的特定位置[2],認為信息生態位是指信息人在信息生態環境中所占據的特定位置,并對其內涵與外延、維度與寬度、重疊與分離、形成與變化等進行了探討[3]。關于對信息生態學的定義,筆者傾向于同意陳曙學者的理解。他認為,信息生態學是有關信息自身與生命及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研究,即涉及信息———人———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進而在這個基礎上推導其整個生態系統(包括生物環境與非生物環境)的生成、演變和發展規律[4]。結合婁策群學者提出的生態位概念,筆者認為,信息生態作為一個系統存在,信息與信息人在其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信息在其所處的生態系統中也是處于運動狀態的,也存在生態位,而且存在生態位移。信息自身的生態位及其位移既構成了信息生態中信息環境的變化,也表明了在信息生態中,信息是運動的,在其運動過程中,自身也會發生變化。
1.2信息傳播噪聲
網絡信息傳播中信息的生態位移會使其自身情況發生變化,其中一種情況即為產生傳播噪聲。網絡信息傳播噪聲是指信息通過網絡傳播時出現的使其真實意思表示發生變化的所有因素。它可以是來自任何方面的、造成原始信息真實意思表示變化的任何一種因素。信息在傳播過程中不同的生態位上以及位移過程中都可以產生噪聲。信息是處于不斷位移中的,即信息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借用傳統意義上關于信息有信源、信道、信宿三個基本生態位的劃分,對信息處于這三種不同生態位時的噪聲進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傳統的信源、信道、信宿更多的是基于技術的一種劃分。在信息生態系統中,由于信息人成為一種重要的主導因素,我們將信宿指向信息人,而將信息在物理上到達的終點位置歸入信道。
2信源噪聲
信源是信息進入信息生態系統的初始生態位。信源噪聲可以由于不同的原因產生。
2.1來自信息生產者與發布者的噪聲
由于信息生產者或發布者的各種考慮或是失誤,會產生信息噪聲。如因保密需要發布的不完整信息,甚至有信息發布者因為不負責甚至是惡意發布虛假信息,會導致信息在其一進入生態系統就處于內容不完整狀態,意思表示不全面。還有一部分信息發布者由于表達能力的原因,不能發布完整意義的信息。雖然有意發布的不完整信息本來就只有表達信息局部含義的故意,并且通過這種方式達到了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完整的。但它在事實上造成了對該信息本來包含的全部意義的減少,因此,我們認為這種故意是一種噪聲源。以機械設計專業信息為例。一種要公布的新型成果中必定包含一些不成熟的部分,這部分成果是該總成果不可或缺的,同時它有后續研究的價值。為保護這部分成果,信息發布者會將不太成熟的這部分以各種方式加密,以保證其在公開后不被同行完整獲得并由此進行進一步研究,在實質上造成侵犯自己的成果,如對有關的關鍵信息點屏蔽。這樣,該信息在公布之時就已經是不完整的。這就是信息發布者有意識形成的信息噪聲。對惡意發布的虛假信息,從純信息角度來看,我們則既可以認為是純信息噪聲,也可以從其他角度,如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考慮它實際要表達的意思,來證明它包含非噪聲部分。以擾亂社會秩序的謠言類信息為例,信息本身是純噪聲,沒有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內容。但從發布者的意圖來看,這種信息實際包含了他對自己的社會責任的一種消極態度。
2.2來自信息載體的噪聲
信息載體形式可以造成信息真實意思表達的改變。如通過現場視頻加音頻加解說、現場視頻加音頻不加解說、純現場音頻加解說、純現場音頻等幾種不同方式獲知火災信息,得到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幾種不同信息傳播方式對信息含量的強化與弱化作用明顯不同,形成了信息噪聲。以機械設計信息教學為例。機械設計成果的展示方式如果是純平面文本與圖片形式,則學生對它的全面認識極大地依賴于自身的空間感;而如果能以三維形式展示,則理解難度要低得多。這也是機械設計教學中要求必須使用必要的多媒體課件與實驗室教學的原因。純平面文本與圖片、多媒體三維圖片、實驗室實物是三種不同的機械設計成果信息載體,它們表達的是同一內容,但由于承載方式不同,展示給學生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學生對其內容的掌握程度就不同。換言之,這種情境下,不同的信息載體承載的有用信息量越大,信息噪聲就越小。即使是同種載體,如都使用文字,也會因語種不同造成信息真實意思表示的改變。如《紅樓夢》中文名及其英譯名給讀者的印象會截然不同。其中文名不論對專家還是普通讀者都有了根深蒂固的特殊含義,而關于其英譯名對翻譯大家都很頭痛,因為無論如何都無法把原文表達的意思全部準確地翻譯出來[5]。
不同的信息載體承載信息量的大小不同,包含的信息噪聲也不同。“讀圖”時代,人們更習慣于視覺文化,人們會慢慢習慣于只接收從圖中看到的信息,即所謂的“輕閱讀”、“淺閱讀”、“悅讀”,對于圖背后的信息卻極易忽視。這也是有學者呼吁回歸紙質閱讀,回歸深度閱讀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信息載體導致的淺閱讀成為一種影響讀者吸納全部信息的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