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有商業銀行進一步深化改革所面臨的困境
國境之一:我國目前面臨“金融壓抑”的現象。即銀行還沒有擺脫行政控制的理念,微觀運行的自主權還不夠大;我國企業和公民可供選擇的投資渠道有限,金融機構能夠滿足社會金融服務需求的程度還比較低。在政府掌握金融資源的情況下,企業和私人股權的流通渠道沒非是合法化的暢通無阻,導致企業融資的最低資本需求又很難得以滿足,因而制約了銀行信貸的發放,制約了中小企業的融資發展,這是產生金融壓抑的主要原因。再者,監管部門對金融業務的開放持慎之又慎的態度,使得許多融資行為難以得到合法的認可,就像公司債市場難以有質的突破。
困境之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改革還沒有完成從“形似”到“神似”的轉變。最明顯的就是銀行內存在雙重委托代理的關系:即國家將國有資產委托給相應的管理機構,國資管理機構又委托于派駐的董事;“三會一行”之間有效的制衡機制和明晰的職責邊界仍不完全明確,董事長、行長、監事長的實際運作還沒有完全走出傳統的一、二、三把手模式;董事長、行長還有國家任命,期拿到的薪酬并非與銀行利潤成正相關,因此他們更注重銀行的規模的擴張和自身權利的擴大。
困境之三: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結構同化。首先,他們的非利息收入中大部分都是來自理財、投行、托管等幾項業務,其中只有中行因外匯投資較多,才略比其他行高;再次,工中建三家銀行的發展戰略都是要成為國內最大的零售銀行和批發銀行;最后,歷史原因造成了這幾家銀行的地域結構分布也比較類似,沒有自己的特色。
2、建議性的解決方案
第一點:國有銀行股權適時適當地退出,逐步放開股權多元化。股權多元化的途徑大體可分為股權轉讓與增資擴股.其過程要增加透明度和競爭性,確保改制中的國有股轉讓價格的公允與程序的合法。2013年3月18日,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公開表示國有銀行國家持股高比例格局將會發生革命性變化。在實行股權多元化的過程中,要審慎外資的參與,這既因為我國有充足的民間資本和外匯儲備,又因為一旦外資控制大量金融資源,國家發揮金融機構調節經濟的傳導機制可能會出現扭曲。
第二點:公司內部治理需要加強完善。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要嚴格步入公司治理的正規,打破舊式的行政級別的運作模式,建立完善的董事、監事和高管層的公平化公開化選任、考核和退出機制,全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團隊---董事會要提高專業化能力和水平,真正全面發揮出決策核心作用;監事會要實時發揮好監督作用,切實維護股東權益;高管層要加強執行力,組織實施既定的經營策略。
第三點:加強綜合性經營。這可以從經營結構和經營方式上進行轉型。經營結構:變成資產負債業務與中間業務并重的經營結構,并增加開放性業務,積極與銀行同業、證券業、保險業和其他金融機構建立全面或專項業務合作關系。經營方式:可以以并購、合資等方式成立多功能金融服務公司,拓展證券、保險、基金等業務領域,走一條具有完備金融服務功能的金融控股集團之路。
第四點:立足本國,向國際化發展。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開拓海外市場可以首選亞太地區。因為這里經濟增長最快且人文地理親和度高,中國商業銀行進入后比較容易與當地市場融合同時借鑒國際銀行的經驗,可以通過收購兼并為突破口,綜合利用并購、申設等方式,設立子銀行、分行、控股機構和代表機構等不同形態的機構,以盡快建立國際業務網絡。
第五點:搭建互聯網合作平臺,創新財富管理方式?;ヂ摼W和金融的精彩融合帶來了金融自由化、個性化,凸顯了投資者的個人價值?;ヂ摼W、移動終端降低理財門檻的同時,也沖擊著國有商業銀行服務理念,銀行應從產品帶動的銷售型向以顧客需求為中心的風險收益配比、資產配置的服務型改變,在此過程中加強和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增加顧客信息和數據的儲存。在這個過程中,國有商業銀行銀行需要創新財富管理動力,與互聯網、移動金融等新興業態建立多邊合作平臺,建立獨特的整合優勢。
第六點:加強技術創新。一方面,創造互動信息溝通渠道,完善的客戶資料數據庫,以便定制專屬性的金融產品;另一方面,基于網絡銀行技術平臺,提供自助化、互動化、超市式的新型服務。具體可由各家銀行聯手共同開發通用的信息系統或由更高一級的金融機構或部門牽頭,整合銀行、科研院所、企業集團的技術研發力量,采用項目運作的方式,進行系統整合性開發,從而增強自主研發的能力,降低研發的成本,增強競爭實力。
作者:白鈺琪 單位:吉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