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經營策略的影響:促轉型
1.開辦信托業務
有效緩解大額貸款到期后無法及時填補信貸規模的問題。
2.持續加大票據貼現業務
選擇實力較強的商業銀行出具的匯票,針對長期合作的優質客戶做強票據業務,目前票據業務收入已是海東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收入的重要部分。
二、對信貸行為的影響:優結構
1.提高金融支農積極性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對提高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支農積極性、提升支農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有正向激勵作用。特別是《關于鼓勵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一定比例用于當地貸款的考核辦法》等考核獎勵措施的廣泛適用,充分發揮存款準備金的貨幣政策導向作用。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海東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49.88億元,占機構全部貸款總額71%。占全市涉農貸款總額的42.03%,較2011年末、2012年末分別增加16.6億元、5.83億元,增幅高達49.88%、17.52%。
2.金融機構信貸調控主動性增強從信貸投放的平穩性來看,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合理調控信貸規模的主動性明顯增強,貸款投放規模逐步回歸常態,增速和節奏更趨平緩。以海東市為例,在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政策以后,2011~2013年全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信貸增速大體相當,同往年相比增速明顯平穩;信貸增量按季投放節奏逐步均衡,符合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對于信貸均衡投放的要求。
3.銀行業信貸投向結構更加優化
通過差別化政策引導,在流動性趨緊、貸款增長總體放緩的背景下,海東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積極應對、努力調整,實現了信貸結構的優化。政策中“區別對待、有扶有控”的信貸原則,使得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能夠繼續對國家產業重點、地方城市建設等重點項目以及就業、消費、節能環保、中小企業等民生環節提供信貸支持。
三、對流動性的影響:防風險
2011年以來,海東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主動按宏觀審慎政策要求,從提高資本水平和改善資產質量兩個方面增強風險防范能力的彈性機制,達到防范順周期系統性風險積累的目的。1.提高資本水平。資本充足率逐年上升。2013年三季度末,海東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達5.62%,較省聯社成立前提升7.62%,較2011年末提升1%,較2012年末提升0.62%。其中,互助和循化聯社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93%和8.33%,分別超過資本充足率8%標準值4.93和0.33個百分點。2011年以來,除民和聯社資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以外,其他五家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并于2013年五月首次有兩家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同時達到8%的監管臨界線。2.改善資產質量。一方面,不良率逐年下降。2013年三季度末,海東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4.62億元,不良貸款率7.64%,分別較2012年末、2011年末下降1.07%、0.26%。另一方面,撥備覆蓋率逐年上升。2013年三季度末,海東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撥備覆蓋率為93%,分別較2012年末、2011年末提升36%、30%。3.防范流動性風險意識逐步增強。為應對存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政策的實施,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主動調整貸款集中度、控制中長期貸款比率,防范集中度風險和保持資產的短期化和流動性。第一,貸款集中度逐步下降。2013年三季度末,海東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最大十家客戶貸款合計30億元,占全部貸款的49.67%,遠遠低于轄區政策性銀行的99.9%和國有商業銀行的70.21%,比例分別較2012年末、2011年末下降9.36%、6.15%。同時,為降低大型客戶貸款集中度,海東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積極向微型企業發放貸款,基本壟斷全市微型企業市場,市場份額高達85%。第二,控制中長期貸款比率。近幾年來,海東市經濟增長呈現明顯的投資拉動特征,伴隨而來的是中長期貸款大量投放,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程度日趨加劇。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為保持資產的短期化和流動性,積極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海東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余額38.11億元,占同期貸款余額的63%,該比例小于全區五個百分點。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防范流動性風險意識顯著增強,抗風險能力逐步提高。
作者:李瑤 單位:青海民族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