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摘 要:隨著高校的擴招,當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般都采用合班制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產生了許多新問題,大大削弱了教學的實效性。為了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應從改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全面把握課堂教學活動,課后延伸與實踐、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和完善考核辦法、盡量做到因材施教等各方面入手,以期改變現狀,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合班制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
今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的通知,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課教學的課堂規模一般不超過100人,鼓勵小班教學。但是隨著高校的擴招,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節約教學資源,各大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采取小班教學確有一定困難,固很多高校的思政課都采用合班制教學模式。所謂合班制教學,就是將幾個自然班合成一個大的教學單位。授課教師面臨百人左右的大課堂開展教學活動時,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大大削弱了教學的實效性。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把他們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光榮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責任。筆者通過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合班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進而找尋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對策,以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
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狀
總體上講,目前高校思政課合班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學生人數多,授課教師不好控制課堂。
教師對課堂的控制與把握將大大影響教學的效果。據研究,教師在教學中視野的覆蓋范圍一般不超過25名學生。教師站在講臺上的視覺控制寬度一般小于10人,視覺縱深小于10排。當注意的對象超過這個數量后,則無法有效地把握。如果教師處在專心講課狀態,其控制范圍還要小。1而目前大多數課堂學生人數超出教師的視野覆蓋范圍,當教師在講臺上講課時,臺下有的學生玩手機、有的讀小說、講話甚至是趴在座位上睡覺。對這一情況,教師很難及時掌握和控制,學生的從眾心理又使這一現象愈演愈烈,大大影響了教學的實效性。
2、學生人數多,被關注的份額減少,致使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擴大。
由于課堂大,學生人數多,不僅教師與學生的實際空間距離拉大,而且由于教師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每一學生的學習情況,致使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逐漸擴大。我們看到在目前的課堂上,授課教師面臨偌大的課堂,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核學生的到課情況,去維護課堂秩序,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往往關心不夠,這無形中拉開了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他們的關注感、歸屬感日益減少,甚至讓很多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嚴重脫節。
3、課堂大,學生人數多,師生互動難以“一對一”的展開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的重要途徑。特別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與學生探討很多的人生問題,本是一門與學生實際聯系緊密的課程。“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基礎和法律基礎,提高自我修養。這勢必要求課程講授要能夠解答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成長中遇到的現實困惑,開展課堂互動,鼓勵他們思考和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才能把“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而由于課堂較大,學生人數多,課堂互動參與的學生數有限,致使學生在發言,探討有關問題時,其他的學生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認真、虛心聽取別人的發言,甚至講話影響課堂互動的效果。
4、學生人數多,難以實施考核方式改革,影響教師的因材施教。
當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都是以書面開卷考試為主,很多學生即使平時不學習,考試時翻書或是手機上網一抄,雖得不到高分,也能及格。這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校為了防止“一考定音”,積極探索課程考核方法改革。學生課程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綜合評定,其中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百分之三十。而平時成績則由學生考勤、課堂表現和作業完成情況三部分所構成。但由于合班教學中,課時數量有限,學生人數眾多,教師很難詳細掌握學生平時出勤情況,也很難關注到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所以還是很難給每個學生打出一個公正的平時成績。而且,在教學各環節中,學生的能力是存在個體差異的。事實證明,“每個學生的真正獨特發展需要在個別化教學中實現。合班教學受班級規模的影響,教師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大都是面向一般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這種過于強調共性,強調整齊劃一的態度和行為,極易忽視學生個性差異和獨特性需求。因而不便于因材施教就成了合班教學的最大缺陷和弊端。2
現實要求我們,必須積極探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合班教學背景下的實效性問題。筆者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基礎課》)為例對此問題提出解決對策,以期能有效改善當前的思政課教學現狀,提高其教學實效性。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合班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一) 改變教學觀念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主張教師的首要職責在于“傳道”,故而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充當著主體的角色,而學生是受教者,其積極性、主動性并沒有得到充分地重視。隨著多元化思想和文化的沖擊,個人意識的增強,這一觀念很顯然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它由教學主體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就一定的教學內容而展開。教學主體、教學條件和教學內容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特別是教學主體,我們認為它不僅包括教師,也應包括學生,這是與傳統的教學觀最大的不同之處。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不能分離,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