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京劇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借鑒價值及必要性
京劇演唱講求運用混聲,采用“小聲哼,大聲調”“大小嗓轉變不留痕”的方式使唱腔的色彩更為豐富,從而達到抑揚頓挫、剛柔并濟的效果。另外,京劇演唱注重舞臺表演,它是通過“眼法”“手法”的運用來達到“眼神傳情”“手勢達意”的效果。總體來說,京劇藝術具有的這些內在特征都可以借鑒到我國民族聲樂教學中,一方面可以提升民族聲樂的“本土化”“民族化”氣息,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促進我國傳統民族聲樂文化的傳承創新。
憑借其內在的藝術特性,京劇的相關理論知識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雖然我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具有較強的“西化”色彩,但從本質上說,我國民族聲樂唱法和西方美聲唱法相比有著很大不同,我國民族聲樂唱法不僅要求語言輕巧清晰、聲音洪亮醇美,而且要求演唱者感情淳樸真實、技巧嫻熟,既要傳遞出藝術美,又能表達出人類生活的真情實感,從而引起大家的共鳴。這與京劇藝術的本質是一致的,也是二者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縱觀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凡是有突出成就的藝術家幾乎都與以京劇為代表的傳統戲曲藝術有著密切聯系。比如李光曦、胡松華、劉秉義、任桂珍、吳雁澤、劉斌等都是憑借深厚的京劇藝術根基,在我國民族聲樂界開創了一番天地。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藝術作品之外,諸多民族聲樂作品也是吸收借鑒了京劇藝術,從而成為不朽的經典,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繡紅旗》《卜算子•詠梅》《祝酒歌》《梅蘭芳》《故鄉是北京》《千古絕唱》《醉了千古愛》等。從這些經典的民族聲樂作品中,聽眾不僅可以領略到西方音樂的精華,而且可以很好地體會京劇特有的韻味。
總之,通過音樂創作實踐證明,民族聲樂作品不僅可以吸收借鑒京劇藝術,而且可以把其運用得很好。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過分依賴西方美聲的“科學”唱法,培養的學生基本都有較高的聲樂演唱技巧,這也導致教學中“千人一面”“罐頭歌手”的現象普遍存在,即培養的學生只是在嫻熟地展示歌唱技巧,卻沒有顯示出“味道”“感染力”等深刻的東西,無法從內心深處真正打動觀眾。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民族聲樂教學若能積極吸收借鑒京劇藝術的精華,就可以讓學生的表演既充滿個性,又極富表現力。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京劇藝術本身具備的特性為我國民族聲樂教學對其的吸收借鑒發展提供了理論可能性,而民族聲樂的歷史發展狀況和教學實際的發展也為京劇藝術的融入提供了現實依據。因此,民族聲樂教學對京劇的吸收借鑒不僅是民族聲樂發展的內在需求,更是民族聲樂教學深層次發展的現實需求。
二、如何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吸收借鑒京劇藝術
在音樂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當下,隨著民族聲樂教學的不斷改革,業界逐漸意識到傳統戲曲藝術在民族聲樂發展中的重要性,并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對其進行吸收借鑒,雖然還沒有取得令人驚嘆的成就,但是這種探索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其為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吸收借鑒京劇藝術呢?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點做起。
第一,積極吸收借鑒京劇中的氣息技巧。總的來說,京劇對呼吸的要求為自然平穩,因此藝術家應當具備靈活自如控制運用氣息的能力。在用氣的過程中講求丹田用氣,使氣息始終處于一種有意識的嚴格控制中,包括偷氣、換氣、存氣、歇氣等。對于這一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京劇中傳統的“喊嗓”技術,通過對“yi”音的“喊嗓”訓練讓學生在口型不變的情況下把音從高到低“喊”出來,從而保證共鳴與音色的統一。而這正是民族聲樂演唱的基礎。如在經典歌曲《梅蘭芳》中“那一輪女兒的如水明月……”就可以很好體味其中蘊意,其中的“輪”字就是加上了一個倚音,歌曲的京劇韻味頓現,而后面的“如水的明月”中“水”字長度本身為兩拍,可首先發“shu”,而到最后收韻時完全歸為“yi”,從而把歌曲的京劇韻味完美地烘托出來,也使歌曲更有深意。
第二,積極吸收借鑒京劇中吐字咬字技巧。“字正腔圓”素來是京劇演唱的一個重要標準,這就突出了京劇藝術中“吐字咬字”技巧的重要性。京劇中對“吐字咬字”的要求主要通過“念白”來體現。包含韻白、京白、方言白等在內的京劇念白幾乎完全依靠演員運用咬字、發音、聲調以及語氣、音節音律等技術支撐。通常京劇中的吐字咬字都在唱腔中進行,這對演員有著極高的要求,而這種要求也是民族聲樂演唱的主要原則。近來流行的歌曲《醉了千古愛》就是一個吸收借鑒京劇藝術精華的作品,其中“一曲梅花引,醉了千古愛”不僅具有強烈的京韻,而且演唱者令人嘆為觀止的“吐字清晰”也為其藝術感染力的提升增加了重要砝碼。
第三,積極吸收借鑒京劇中的舞臺表演技巧。演員的舞臺表演是京劇藝術的另一重要語言,我們可以把它提煉為“眼法”與“手法”。京劇大師程硯秋提到“眼法”時曾經說到:“上臺全憑眼,一切用法要心中生”,即強調了“眼法”的重要性,同時手勢也是藝術家表演中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而且只有“眼、心、手”做到了和諧統一,才可以很好地體現作品的藝術魅力。《梅蘭芳》《卜算子•詠梅》《貴妃醉酒》《千古絕唱》等都對此做出了很好的詮釋,比如表演者在演唱《梅蘭芳》中第一句時,其眼神、手勢必須與心中“上空”的明月位置對應,以產生一種自然協調的感覺只有這樣才可以使整個表演渾然一體,否則便是“支離破碎”的僵化表演。當然這只是京劇舞臺表演藝術中的一個方面,我們的民族聲樂教學應當全方位學習京劇中的舞臺表演藝術。
三、結語
總之,京劇藝術對于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在教學中融入京劇藝術既是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本質需求,也是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現實需要。業界應當深入分析二者的內在聯系,并在氣息運用、吐字咬字、舞臺表演等方面加強實踐訓練,以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從而培養出更具特色的民族聲樂人才。
作者:劉慧慧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
第二篇
一、民歌演唱
民歌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即興創作,展現其生活內容和本質且風格多樣的一種歌曲形式。它的傳播模式幾乎都是以口頭傳授的方式流行于民間各處。人們常常在休閑或是工作的場景中歌唱不同體裁的民歌,作為勞動過程的調試劑,豐富業余文化生活。在古代,民歌往往能反映出當時社會里的一些現象,如國君是否暴虐,國家是否和平,它經過了人民的挑選和改良,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漢族的語言環境中,民歌有勞工號子、山歌、小調等分類,且各自都有不同的寓意,如勞工號子大多以節奏感強,充滿力量為主,作為提高人民勞動干勁和勞動效率的娛樂工具。
山歌則體現出自然中的各種美,山之美,水之靈。小調則體現一種歌者細膩感情的表達。而在少數民族的民歌中,將他們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和語言的特色表現的淋漓盡致,如羌族的歌曲《吹起羌笛跳鍋莊》,白族的《姑娘生來一朵花》等歌曲,都是本民族文化特征和地域環境的體現。
在民歌的學習中,我們應更加通入到普通的生活中來,它沒有戲曲那般夸張的故事演繹,卻是我們平常人的日常生活的再現,需要我們夠接地氣,在平凡中演繹精彩,平淡中感受生活。
二、改進措施
“接地氣”的民族歌曲越來越受到大眾的追捧,這也是我國重視民族文化發展的一個必然的趨勢。在新時代到來之后,像《希望的田野上》、《走進新時代》之類的歌曲在電視媒體上的播出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些歌曲充滿了本土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氣息,及時的反映了中國各族人民的精神風貌和豐富的娛樂生活。現當代更是有一大批優秀的民族歌唱家為我們帶來越來越豐富的生活創作。雖說民族歌曲在中國越發的受到重視,但我們現代的聲樂學習中卻充斥著大量來自外國的發聲技術,過于依賴于西洋美聲的唱法并不是一條太長久遠的路,發掘本民族的唱腔并將其形成系統的學習方式,才能讓民族聲樂走的更遠。
在民族聲樂的學習中,我們應當從學唱入手,注意方言的吐詞發音,旋律是否潤腔等,然后就需要我們去把握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演唱特點,普遍的去感受民族聲樂的的風格與語言,從各民族的文化上去理解這個民族的審美和創作靈感。現代我們的民族教學缺陷就在于并沒有很好的傳承前人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我們在吸收傳統聲樂的精髓方面做的還很不夠,我們需要不斷的拓寬自己的教學之路,去尋找我們所需要的聲樂情感和方法技巧。
三、結語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樣的一句話在所有的藝術中都是適用的。聲樂的學習并不能只是單一的音樂理念的學習,更應該關注的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民族審美情趣的發展。在世界民族化的大潮流中,我國的聲樂教學更加應扎根本土,批判繼承歷史遺產,推陳出新,創造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教學模式。
作者:肖紅艷 單位:荊楚理工學院藝術學院
第三篇
一、聲樂教學演唱中的藝術處理
(一)歌曲演唱剖析
根據歌曲的語言特色、旋律特色及歌曲內涵,在演唱的時候要唱出不同的感覺,在力度、速度及音色的處理上要有所區別。第一樂段為遼闊舒展的散板,“藍天、白云、小河……”場景的引出給歌曲增添了絢麗動人的色彩,在演唱時要唱得高亢、明亮、略為粗獷些。音色要透明、清脆、嘹亮,力求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要吐得真切,富有西北特有的風格韻味,長音甩腔要拖得圓潤,聲音要走得開。第二段為快板,節奏非常明快,曲調流暢,歌詞幽默而又純樸,歌曲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這一段更加突出。尤其是甩腔的加入更加強了歌曲旋律的活力與美感。要將鋼琴伴奏與自己的演唱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使音樂節奏輕松歡快,旋律上下起伏有致。演唱時情緒要開朗、奔放、激動,要歡快活潑,表現出對生活充滿信心。第三段也是一段散板,基本上再現了第一段,但是,在演唱時要比第一段更加悠揚,字、情、意的表達要更加深遠。特別是最后結尾處假聲的演唱,聲音不能發虛、發空,要表現出由近漸遠的音樂形象,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歌曲里的裝飾音在演唱時一定要唱得自然、優美,才能更好地體現出這段歌曲的風格特點。
(二)演唱風格把握
這首歌曲在演唱的時候整體上應該抓住歌曲羽調式的這一特點結合歌曲內涵、整體布局,唱出一種惆悵、期盼的感覺,尤其在結尾處這種感覺更要加強。另外在演唱這首歌時要抓住它長音多的特點,但不能為了拉長音而拉長音。在唱每句長音的時候要加上歌曲感情基調所需的表情。這首歌曲還有一個細節處就是非常鮮明的“甩腔”,翻高幾度,以小字三組的c音作為“冒音”,突出了山西民歌豪放、純真、質樸的特征。要演唱好這首歌曲,除了要掌握好聲音、節奏等基本的東西外,還要把握好作品的風格特點和感情基調。假如把一首很高亢、歡快、有力的歌曲唱得十分委婉、幽咽,即使聲音再優美,也不會有很好的效果。這首歌曲就是要使用不那么圓潤的音色,用高亢、粗曠、“并不完美的聲音”來演唱的。所以從歌曲的內容上把握風格特點也是很重要的,要把歌詞里面表達的意思用心唱出來。在這首歌曲中,歌詞里面以藍天、白云、小河、羊群、青草坡、歌聲等為背景襯托,引出“妹妹洗衣坡下過”的動人畫面。然后就是對妹妹的動人描繪和對未來生活充滿美好期盼的思想感情。其實,唱歌就相當于帶有旋律的“說話”,是不能改變作品原來思想的。
(三)鋼琴伴奏的合理運用
該首歌曲的鋼琴伴奏從一段連續琶音開始,由慢至快,從低到高,在高音區重復,強弱力度的變化等,給人一種舒展的遼闊氣象,高高的藍天白云下流淌著小河,讓演唱者很快進入歌曲場景之中。緊接著歌曲音樂主題的出現和又一連串琶音的出現,漸漸把歌曲引出讓演唱者很舒服地演唱出舒展遼遠而高亢的第一段;第二段以活潑而俏皮的音樂、跳動的節奏開始,很快地讓演唱者心情隨之愉快跳動,在快樂的心情中唱完這段的三個小部分;第三段基本重復第一段,也是從一連串的琶音開始,但比第一段更加舒展,太陽西下,妹妹伴哥唱山歌的感覺更強烈一點。最后依然落在高音區,點珠般的聲音由近漸遠,很好地營造出歌曲的氣氛。
二、聲樂教學中的藝術魅力
縱觀《山西牧歌》全曲的旋律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或者說是想要描繪的畫面,富有特色的語言和“大跳”音程在其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使得歌曲整體的旋律更加優美動聽,把歌詞所要表達的含義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樣,這種特色的運用在聲樂教學中要求歌唱者更加努力地去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一種內在的東西,讓歌唱者能抱以更加認真的態度思考怎樣去駕馭歌曲跌宕起伏的旋律。《山西牧歌》濃郁的地方特色使得其在聲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要求聲樂學習者要完美地展現出歌曲所要表達的含義,讓歌曲的旋律性更強,讓觀眾僅憑聽覺就能感覺到那種內在的震撼力、感受到那種內在的感情爆發力。
三、結論
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歌曲的演唱更是來源于生活,歌唱者必須去了解生活、體驗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歌曲中所蘊含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展示歌曲的藝術特色。在欣賞與演唱民族歌曲時,我們不僅要去聆聽音樂,更要去了解歌曲中的藝術創作手法、地域特征以及歌曲的創作特點。由此不斷提高我們的藝術素養、不斷升華我們的欣賞能力,也能更好地感受音樂乃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作者:楊曉彬 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