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培養目標,指明學生學習的方向
教師應該要有明確的長期和短期的培養目標。以我們師范院校為例,我們師范院校主要是以培養優秀的中學教師為長期規劃和目標。中學的音樂課主要是美育教育,教師要有良好的欣賞品味,能夠引導學生欣賞和演唱一些中外優秀的作品,提高審美修養和素質。對于將來要從事聲樂教學的中學教師來講,聲音圓潤,吐字清晰,要求能教為完整的表現多種作品的感情和風格就行,同時在技能之外,還要重視表現能力。除了要有長期的培養規劃和目標外也得有短期的計劃,短期計劃主要是指在一個學期內,教師要求學生應該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在一段時間里,不同的學生會有一個不同的突出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給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對策,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由于每個學生的素質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每個學生的素質不同,他們的個性特征也不同。我認為,應該保留學生特有的個性差異,教師不能一味的只讓學生適應自己的教學方法,應該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去尋求能挖掘出學生的潛能的最佳方法。我國聲樂大師沈湘教授在他的《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中,重點闡述了有關“正確對待學生”的問題,他認為:要客觀地分析教學對象,要清楚他的本質是什么,生理條件如何,聲帶與腔體是否配套?要根據其本質來確定教學方法。不能把所有的學生都教成一個“味兒”,不要人人穿西服,人人穿馬褂,一個人應該一個樣,不要讓學生幫老師唱,也不要替別人唱,要唱自己。要講究每個學生的個人特點,不贊成雷同或過分強調共性,真正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是學生歌唱中富有個性的特點,而藝術就是要有特點,音色和唱法都要有特點。說到特點,在唱法上,隨著歌唱藝術的迅速發展,原生態唱法越來越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如:中央電視臺從《星光大道》出道的阿寶,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也逐漸相互受用,演變出現在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民美和民通這兩種唱法,如譚晶《絲綢之路》、《天空》,王麗達《五百里》等等,這都能說明群眾喜歡的是新穎,有個性,有特點,有發展的藝術。這就要求聲樂教師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用發展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尋求適合學生的最佳教學方法,挖掘學生歌唱潛能的最大極限,使他們能成為合格的歌唱人才,教學人才或群眾文化人才。因此,在科學方法的概念下,豐富教學經驗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聲樂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二、因材施教,采用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
(一)性別不同,教學手段不同
教學手段是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運用。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手段自然也不一樣,性別不同,那么教學手段也就不同。男生和女生在教學方法上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男生有喉結突出,而女生不突出,那么就存在喉結在歌唱發聲時的位置問題。男生喉結位置顯而易見,而女生需要自己用手去感覺,那么在教學方法上,特別是男老師在教女學生或者女老師在教男學生的時候,它不會像男老師教男學生或者女老師教女學生的時候那么容易,這時候,教師就需要用以最通俗易懂的方法來教學生。當男老師教女學生的時候,就需要提出做發聲練習的時多用手去感覺自己的喉結位置對了沒有,而當女老師在教男學生的時候,特別是在做示范練習時,需要把自己的喉結位置指給男學生看,以便男學生學會處理自己的喉結位置。
(二)素質不同,教學方法不同
現在也有很多音樂專業課是幾個學生同時一起同上一節聲樂課的情況,使用同一種發聲練習,演唱同一首歌唱曲目的情況。我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經說過:“作為老師,你同時教授若干名學生,雖然教學原理是一樣的,但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出現的現象是不一樣的。教師千萬不能用自己的某一個經驗,某一種現象來代替學生千差萬別的狀況,也就是說,你交出的一個學生,你不能用這個經驗原封不動的套在另一個學生身上,這是決不該發生的。每個學生都希望老師充分了解自己,并指出自己專業上的不足,對癥下藥,最終掌握聲樂演唱的技巧,真正的走進聲樂藝術的殿堂。每個學生音質、音色、等先天性條件都有所不同,而且音樂藝術的特殊性也決定了聲樂教學的特殊性,學生演唱的好與壞沒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固定的衡量標準,也只能靠老師的聽力來判斷。所以一名聲樂教師,必須在對學生的各種狀況做過綜合的合理而正確的判斷后,對不同素質的學生采用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使自己的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中二個聲區發聲的教學方法
學生學唱的條件各有差異,也各有缺點,也就是“因材施教”中“材”的不同,教師在教學中要給這些“材”以正確的聲區鑒定,可以分為低聲區、中聲區以及高聲區三個聲區。根據每個學生歌唱條件的差異,聲區不同,教學方法也要有所不同,下面是我對高聲區和中聲區發聲的教學方法的一點見解。高聲區,即頭聲區。發聲偏重于頭腔共鳴,有利于發揮高聲區的技巧。在歌唱發聲時感到前額和臉兩頰部分有震動的感覺。唱高音時,氣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為根基的,京腔講究“丹田氣”也指的是這個發聲位置。教師在教學生高聲區的發聲教學時,可以從先練氣息開始,因為唱高聲區氣息很重要,要求學生自己要注意不能毫無方法的怪喊怪叫。中聲區,即混聲區。發聲偏重于均勻的諧和共鳴,有利于發揮中聲區技巧和特色。中聲區時高聲區和低聲區銜接的地方,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既要注意把高聲區的音量同低聲區音量調節控制均勻,又要保持聲音的通暢統一,不能造成低、中、高三個聲區的脫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差異注意在練習曲目上的選擇,對于基礎還不牢固的學生,在給學生留課后作業時就不適合選那種音區全在高聲區或者全在低聲區的曲目,而是要選擇低、中、高聲區相對比較均勻協調的曲目,以便達到訓練的目的。
三、總結
總之,因材施教作為教學中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聲樂教學中的基本原則,這不僅是聲樂這個課程的內在要求,它還需要滲透到整個聲樂教學過程中去,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掌握聲樂這門課程的學習技巧,以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張天慧 李巧偉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