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不合理
從我國開設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來看,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下:(1)課程設置比較寬泛,專業核心競爭力欠缺。由于專業定位的寬泛性,各院校在本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比較寬泛,不能有效地反映本專業的專業特點和專業特色,專業核心競爭力不夠突出。如相當多的院校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包括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心理學、社會工作等方面的課程,社區工作、社區建設、社區管理等課程數目較少、比重偏低,課程設置重在強化學生的通識教育,而專業能力的培育稍顯不足。(2)課程設置涉入了較多的人為因素,資源依賴現象普遍存在。有的院校在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的制訂和實施等方面由校內的某些教師決定,缺乏社會需求的實際調研、兄弟院校的相互借鑒、校內教師的認真討論;還有的院校結合本校現有的優勢資源進行課程設置,有什么老師就設什么課程,專業培養必需的課程因師資的缺乏而不進行設置的現象也有發生,因人設課、資源依重現象難以杜絕。
2.專業師資力量有待提升
師資力量是專業教育的重要因素,優良的師資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但目前,我國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師資力量還有待提升:首先,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是新興的專業,它的成長僅有將近二十年的歷史,在大多數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中,本專業大多是專科專業,擁有本科學歷授權的院校很少。在專業的研究生教育中,也沒有社區方面的專業設置,有的只是作為社會學或社會工作專業下的一個研究方向。因此專業師資沒有相應的儲備,本專業教師大多“半路出家”,從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專業中轉過來是其基本的現實,教師的專業結構存在著不合理之處。其次,由于高等院校對科研的偏重使得教師不是很專注于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的改進,而將很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同時由于教師專業背景的原因,其從事的科研工作大多與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建設有一定的距離,不能達到以研促教之目的。再次,從事本專業教學的教師大多沒有從事過與社區管理與服務有關的實踐工作,對社區工作的具體實施缺乏了解,實踐教學環節力不從心。
3.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實踐教學是高等專業教育的關鍵環節,社區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本專業的教學質量,影響著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可目前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還存在著不足之處:(1)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足。實踐教學基地包括校內實習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方面,各院校雖與城市的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等基層社區組織和社會服務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但多數院校與校外實習基地的合作不很長久和穩固,其交流仍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方面,有的院校由于缺乏領導的足夠重視或充裕資金的支持,至今也未能建立實踐教學基地。(2)實踐教學安排隨意,規范化程度不高。有的院校基于容易安排、方便管理、節約資金等考慮來進行實踐教學的安排,忽視本專業能力培養的需要;有的院校本專業實踐教學缺乏完善的規章制度、管理辦法和細則,較多的院校缺乏實踐教學的信息反饋制度、檢查和評價考核制度和科學的督導機制。(3)實踐教學機會有限,不夠深入。有的院校因地理條件、經費支持、實踐基地建設所限,實踐教學環節多在校內進行,校外實踐機會非常有限,即使有的院校安排了校外實踐教學,但也只是單純地組織學生到實習機構或部門以參觀的方式走馬觀花地開展實踐教學,沒能使學生真正體驗實際的工作過程,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無法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零距離對接。
二、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育中問題的應對
1.科學地進行專業定位
科學地進行專業定位是專業生存和發展基本前提。目標崗位應該是所有的學生在經過學校專業教育合格畢業后都有能力進入的,那些很難進入或者根本不可能進入的,我們應該把它們排除在目標崗位群之外,否則,不合理的專業目標定位,造成課程設置的不科學,這樣本專業的學生沒有核心競爭力,就業時不能“適銷對路”,畢業生就業困難降低了專業的認同度,反過來又制約著專業的發展。那么,該如何對專業進行定位?就目前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來說,其專業定位應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面向城鄉基層社區培養具有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的專門人才,可以把其專業定位于公共行政、社區工作和物業服務,公共行政是基礎,社區工作是核心,物業服務是拓展。公共行政是社區管理與服務的基礎,通過行政性技能訓練,使學生具備處理日常行政性事務的能力;社區工作是本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這里可以使學生學到其他專業不能學到的知識,具備其他專業學生不具備的能力和價值理念;物業服務和社區工作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可以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樣就可以通過本專業知識的學習使學生不僅具有過硬的社區管理與服務的方法和技巧,體現了本專業的核心競爭力,能夠在基層社區從事協調和服務工作,而且又能夠使學生擁有行政性工作能力,學生的各項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能夠在各種企事業單位中從事日常的行政性工作,拓寬了學生的就業范圍,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2.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
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是專業建設的關鍵環節,它決定著專業教學的成敗。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課程設置首先要注重學生社區工作能力的培育和社區管理與服務價值觀的培養,體現本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注重學生社區工作能力的培育,首要的應增加學生對我國社區、社區居民和社區管理的認知,培訓學生社區管理與服務的覺知能力,這就要求本專業的課程設置除穩定現有的社會學、心理學、社區管理、社區工作、社區建設等課程外,還應增設關于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等課程。還有,應開設公共行政管理、物業管理與服務、社會工作理論及技巧、社會調查方法、社會保障、應用文寫作、文書與檔案管理、公共關系等課程,這樣可以確保學生的管理知識和能力及社區工作技巧得到提升,培養學生社區工作的實踐能力。最后,各高等院校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進行充分地調查研究,既要了解社會發展對社區工作人才能力的要求,又要積極虛心地學習和借鑒兄弟院校的課程設置,確立自己本專業課程設置的思想和原則,并嚴格按照本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則進行課程安排,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堅決杜絕因人設課現象的發生。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鑒于目前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師資現狀,一方面,通過人才引進,鼓勵本專業教師報考本專業學位課程和課程班,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專業學習、專業訓練及與本專業相關的研討班,邀請國內外專業的社區工作者舉辦講座和培訓,加強全國性的協作,促進各院校教師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形成支持網絡,完善本專業現任教師的知識結構;鼓勵教師開展社區工作的研究,加大對科研項目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各院校應改變科研偏重的教師評價機制,建立教學科研并重的教師評價機制,完善本專業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專業教學的評估與建設,完善教學管理體制,形成良好的教學秩序;鼓勵教師開展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育研究,鼓勵教師嘗試和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并對教學工作比較突出、學生評價良好的任課教師給予獎勵表彰,大力推廣成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促進專業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技能的提升。還有,鼓勵支持教師參加國內專業建設比較成功的院校所舉辦的實務培訓班,促使教師積極地參與社區工作項目,讓教師到專業的實踐教學基地和相關機構去親身實踐,積極融入社區工作實務,加強對專業教師的實務培訓,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從而提升教師的理論研究能力、實務工作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強與實踐經驗豐富、技能出色的專職社區工作者建立緊密溝通、聯系,吸收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社區工作專家和技術骨干充實教師隊伍,作專職或兼職教師,專職教師和行業兼職教師取長補短,相互配合,促進實務教學水平的提高。
4.強化實踐教學
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非常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訓,基于目前本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的現狀,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刻不容緩。首先,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各高等院校應把校外實習基地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社會資源,更加重視校外實踐基地建設,要積極地增設新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穩固現有的實踐教學基地,探索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合作模式,加強與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廣泛交流和深層次的合作;各高校還應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整合、利用校內資源,建立社區工作綜合模擬實訓室,實現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優化升級。其次,加大實踐教學力度。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實踐教學應克服交通、資金、學生管理等困難,延長實踐教學時間、擴大實踐范圍,將只要能具體運用到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單位或場所都納入其中,增加學生運用專業知識的實踐機會。
再次,加強實踐教學制度建設。各高校應加強對實踐教學的管理,制定實踐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和切合實際的實踐教學管理文件,制定實踐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規范實踐教學工作,并堅持實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嚴肅性,根據教學計劃和大綱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實踐性環節教學細則和實施方案,明確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時間、教學場地及教學進程,明確專人指導、專人負責,并進行統一部署,使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真正得到落實;組建包括社區工作的專家、主管社區的領導、院系負責人、專職教師和機構實習督導等在內合作化督導機制,實現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的宏觀指導、實習監控和微觀崗位督察;加強對實踐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的考評,完善實踐教學的考評機制,運用校外實習督導評價、校內督導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等方式對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工作態度、技能發揮、工作成效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對實踐教學進行及時的反思,實現實踐教學的改進與提高。最后,運用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方式。
作者:李建玲 單位:河南工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