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材脫離應用性
據統(tǒng)計,1978~2008年間,350種大學語文教材盡管在不斷的演進,融入了素質教育元素,總體上仍然存在著重文學性、脫離應用性等問題。多數(shù)教材不顧及大學的專業(yè)針對性,大量地把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以拓寬高校大學生閱讀視野,提高其文學素養(yǎng),增強其綜合文化素質,培育其高雅審美趣味,提升其人格修養(yǎng)。將文學性作為學習基礎,將人文性作為學習重點,脫離了工具性和應用語文的內容。這與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大學語文教學大綱》所要求的“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相悖。
1.2教學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老師教授“大學語文’課程時仍采用傳統(tǒng)的中學語文講課模式,側重給學生講解詞句,分析篇章結構。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無法使得信息內容變得豐富形象,導致教學枯燥無味,使得學生的排斥心理越來越強烈,教學效果越來越差。上課形式的一成不和考試形式模式的單一死板,學生僅僅簡單機械地應付考試,死記硬背,考試過后,知識全拋諸腦后,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高變?yōu)榭照劇_@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更無法適應當代學生的需求。
2大學語文教學的改革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前提是各高校應重視大學語文的作用和地位,增加大學語文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課時量,支持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
2.1組建教師和專業(yè)多樣化的教學團隊
大學語文的講授常由一個教師從頭講到尾。而學生的學習內容,常超出一個教師所擅長范圍。因此,可以嘗試借鑒20世紀30年代西南聯(lián)大國文課的教學方式來改變這種“從一而終”的授課方式,由幾個老師按照所擅長領域共同完成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既提高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又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興趣。傳統(tǒng)觀點認為,只有中文專業(yè)的人才適合作大學語文教師。可是當今科技日新月異,各個行業(yè)都有自己需求的語文知識,而中文專業(yè)背景的教師會因專業(yè)局限性,不足以勝任所有專業(yè)的大學語文教學。因此,可以引入多專業(yè)教師團隊共同教學機制,把與不同專業(yè)、行業(yè)相關的語文知識實施分散教學,充分發(fā)揮專業(yè)教師的優(yōu)勢,將語文知識和專業(yè)知識有機融合,拓展語文知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2.2選編文學性與應用性并重的教材
筆者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因一些課文的文學性過強,加之學時少,僅憑教師的講解分析,學生難以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選取教材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層次和專業(yè),選用難易合適的教材,注意文學性與應用性融合。在選擇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時,要依據社會的實際需要,結合社會背景和大學生語文實際運用能力,適當聯(lián)系社會實踐的崗位需求,采用分專題講授。將人文精神和實用性的教育并重,既有古今中外的名篇解讀,也有市場調查報告等針對性的訓練,切實發(fā)揮各個專題的教育功能,建立起就業(yè)導向的大學語文教育模式。
2.3改進教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讓學生由被動的聽課者變成主動者,而不是由老師唱“獨角戲”。莎士比亞悲劇的代表作《哈姆雷特》是年代久遠、作品內容豐富和人物性格復雜、語言精彩的異邦戲劇,需要在教師指導基礎上由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筆者在講授這一作品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講授法與研究性學習法相結合等多種方法。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經典電影《哈姆雷特》的片斷,激發(fā)學生興趣,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身臨課文情境中;然后,對該劇的故事背景、情節(jié)作簡單介紹,并要求學生依照劇本情節(jié),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老師點評并從中選取最優(yōu)秀的一組進行公開表演。最后,教師對哈姆雷特人物形象進行詳解。事實證明,因為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之由被動變主動,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2.4考試時多設置主觀試題
在考試的時候可以多設置一些主觀發(fā)揮的試題。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表達對作家或作品的看法,根據自己對作品理解來完成試題。這樣,既可以檢測出學生對作品的接受情況,又可以避免出現(xiàn)學生考前突擊機械記憶、考后拋諸腦后的情況。真正做到了教學與思考相結合,真正檢測出學生這一學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
作者:尹潔 單位:貴州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