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多媒體的使用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上世紀50年代至今,教育心理學從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發展為建構主義。建構主義在教學領域帶來了學習觀和教學觀的雙重變革:學習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會性;學習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不僅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且是學習者意義建構的對象;教學媒體也不僅是教師的教學手段,而且是學習者的認知工具。用建構主義指導多媒體教學,將克服傳統教學中的種種弊端,提高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培養學習者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和協作精神。大學語文是我院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實踐性的特點應當得以突出,因此必須重視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和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這與建構主義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多媒體技術集文本、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為一體,能夠靈活動態地進行文字圖形圖像的相互轉換,因比可以通過鏈接與授課內容相關的聲音和影像資料打破文體之間的界限,使不同體裁的教學內容相互貫通,從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其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感和強烈的參與沖動,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并爭相發表見解。而“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版”的傳統單調的課堂模式,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若想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難度要大得多。
其次,多媒體的使用可以創設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的異時性變為共時性,從而激發想象,營造課堂文化氛圍語文課中的每篇范文都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師只執著于字形字義、文法結構、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講授,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對課文情境的體驗是學好課文的基礎,但是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創設情景,單靠教師的一張嘴,就顯得力不從心。這時,多媒體技術顯示了它的優勢。多媒體最大的優勢在于它能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生疏為可感、化抽象為形象;它能將靜止的、抽象的文字內容變成生動形象的音像結合的復合載體,將老師難以表達的原理、現象生動條理地表現出來,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概念、規律直觀形象地揭示出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利用其聲像結合的整體特點,教師可在課堂上模仿甚至再現作者筆下的情景,或者營造一種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不自覺地進入情景之中,從而增強語文課的教學效果。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長恨歌》是一篇長篇詩歌,盡管課文對《長恨歌》做了詳盡的解釋、說明,但學生沒有見過,因此對課文內容缺乏感性認識。老師在教授時,可搜集多方面的詩文、史實、圖片再現歷史背景,再配上《百家講壇之貴妃之死》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更客觀了解一個真實歷史背景下的李楊愛情。在學生掌握了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放一段名家朗誦的配樂音頻,讓學生感受這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的感染力,再結合課文一步步分析課文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感受千古名篇留給我們的藝術魅力。對此,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可將課文中原本陌生,難以理解的制作過程變成具體、形象的視頻、音頻信息,將事物情景真實、生動地展示給學生,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便于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雖然說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是語言的藝術,但多媒體的介入和語文課的教學目的并不沖突,學生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語言的妙處。利用多媒體同時,加深了學生對古代詩歌的理解,它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再者,多媒體的使用可以使課堂容量明顯增大,教學效率顯著提高。
大學語文教學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教學內容多而授課時數少,這是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無法走出的效率困境,而多媒體手段的使用恰到好處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提高課堂教學含量的關鍵在于提高單位授課時段的使用效率,而傳遞信息的速度迅捷和質量上乘正是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所在。教師可以把某些知識信息在課前做成投影式課件或資料性短片在課堂上放映,從而大大縮減用于描述和介紹的時間。投影不僅節省了板書的書寫時間,而且字跡更加標準規范清晰整潔。投影還可以使兩篇甚至三篇課文的同時講解成為現實,通過制表對比的方式讓學生掌握題材相同而結構各異的文章的不同寫法。多媒體的參與使得大學語文課堂的容量明顯增大,教學效率顯著提高,對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展,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計劃的完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馬紅 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技術與實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