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文學史論文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階段的專業必修課。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和束縛,課程教學中存在模式化、刻板化、程式化傾向。筆者結合古代文學史課程教學實踐,對如何突破固有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提出幾點粗淺看法,僅供參考。
一、對古代文學史課程的再認識
古代文學史課程有何特點,通行教學模式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目的是什么,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獲得什么,教師怎樣利用有限的資源傳道授業解惑?由于受教學習慣束縛,連一些資深教師對此也含混不清,或者有意無意地不做深究。其實,厘清這些問題既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素質的現實需要,也是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的前提條件。
與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相比,筆者認為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歷史跨度長,從遠古神話到晚清文學創作,幾乎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同步;二是涉及文學人物與文學作品數量龐大;三是“文史哲”不分家,每一個歷史階段的文學創作都與時代政治、經濟、思想等等發展狀況絞纏在一起。與此對應,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的教學工作應當解決的問題是:一是為學生厘清文學歷史的發展脈絡,讓學生頭腦中有一條明晰的歷史線索;二是引導學生循著文學歷史發展的主線,探索每一個歷史階段的文學創作情況;三是為讓學生明白“文史哲”三者之間的關系。
古代文學史課程的這三個特點,是廣大文學史專業教師所熟知的,因此,日常教學工作通常就圍繞這三個方面展開。教師的工作也日趨程式化和模式化:一節課分為幾個部分,首先是簡單交待一個時期的文學創作概況,接著介紹創作流派,然后是具體講述某一派或者某一位作家的創作,講述的內容包括作者簡介、風格簡介以及作品鑒賞等。而學生專注于黑板,不放過教師筆下或者投影幕布上的的每一個字,記述完畢,一節課也就到了尾聲。這樣一節課,是標準的,也是合格的。對于這樣一節課的內容和教學方式,教學管理方和學生不會有意見,爭議最多是課堂氣氛活躍與否或者內容生動與否,對于教學流程不會有疑議。因為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就是以這種模式進行,這是傳統的、常規的、通行的教學模式,影響深遠而廣泛,各方都已習慣。習慣是一種神奇的力量,被習慣左右著的教學各方,罕有創見,即使有,也難以沖出慣性的重圍。王安石曾說過“人習于茍且非一日”,[1](97)語義與此相類。在“習于茍且”的環境力量下,古代文學史的教學工作被局限于教室,局限于書本,局限于教學大綱,局限于標準化的教學條框中,鮮有創新。
筆者認為文學史課程的目的不是讓學生記住某一作者的創作概況,總體風格或者某一部作品的藝術魅力,而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提高審美品位,提升文化素養,進而塑造人格,培養性情。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2](76-87)
其中,學會生存被認為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而前三者則是學會生存的前提條件。前三者綜合在一起,正是我們的古代儒者所稱的“修身”一門。“修身”是儒者立于社會治理社會的前提。《禮記•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3](485)古代文學史內容豐富而源遠流長,涵蓋了中國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內容,對學生而言,是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面重要窗口。同時,古代文學史課程教學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欣賞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作者的生平、思想,探討特定階段的文學現象和歷史來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依存感與歸屬感,塑造人格,培養性情,從而提升個人素質,既與先哲的“修身”說遙相對應,又與當代教育專家的“認知”“做事”“共處”等觀點本質上相通。
可見,不論是古代儒家學者還是當代國外教育專家,對于教育目的的看法一致,表達方式迥然相異,實則殊途同歸,都將教育的終極目的歸結于提高受教育者素質,為將來踏入社會生存做準備。所以,古代文學史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單是向學生灌輸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培養性情。
二、對創新教學方式的新思考
古代文學史教學面臨著學生需求多樣化、趣味化、信息量大且傳遞迅速等新形勢,迫切需要突破刻板、程序化的教學模式,以增強學生興趣,加強師生交流,強化教學效果。明袁宏道在《敘小修詩》里首倡詩文創作應該“獨抒性靈,不拘格套”,[4](187)引發文壇震動,引導復古、擬古的文壇轉變風向,從追求形式轉而追求真情,引起了明代晚期詩文創作的變革。而今看來,這種“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觀點也適用于古代文學史課程的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學生的廣泛認同,是可以古為今用的一筆豐厚歷史遺產,值得深入總結、大力推廣。
1.“不拘格套”的授課方式
正統授課方式包括幾大要素:講授者,接受者,教材、教案,固定的空間——教室,固定的工具——黑板以及相關附屬物。教授的方式是在固定的空間內通過口授、文字表述等手段向接受者傳授教材以及與教材相關的知識。古代文學史課程的內容特點與教學目的決定了這種正統的授課方式并不是最合理的。所謂“不拘格套”是謂打破固定空間的約束,打破教材與黑板的制約,以靈活的方式授課。
方式1:走出教室,走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