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影美術設計中的色彩表現形態
色彩形態的運用是電影美術設計的重要內容,能夠表現導演的藝術構思與美學追求,展現影片的藝術風格、主題思想。現代電影美學設計更加強調色彩運用的主觀性,常通過色彩來表現導演的思想傾向與審美追求,可以說色彩具有鮮明的象征性,很多導演就是通過色彩來表現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人生中的無奈與抗爭、壓抑與反抗、希望與無助等。由此可見,在現代電影藝術中色彩已經遠遠超越了它本身的含義,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電影色彩的表現離不開物質載體,主要體現于人物化妝、場景、道具、影片總體結構等方面,在影片中不同的色彩、場景等都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在電影美術設計中,通常將色彩分為主色調與輔助色兩類,其中主色調能夠反映影片的整體用色傾向,并營造出一種情緒氛圍與風格情調,從而起到渲染與烘托影片主題的作用,增加影片的藝術感染力。如在《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英雄》等影片中,張藝謀就通過獨特的色彩基調表達了思想主題。
二、色彩在電影美術設計中的功能
(一)色彩的象征功能。
不同的國家或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也有著不同的色彩文化。如中國人崇尚紅色與黃色,認為黃色是大地的顏色,是權威、皇權、高貴的象征,紅色是吉祥、喜慶、美好的象征,這些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就有著明顯的體現;西方人認為白色是純潔、高尚、神圣、美好的象征,紅色代表著暴力、血腥、憤怒等。色彩是電影藝術中無可代替的藝術符號,用它的象征意義進行藝術創作在電影藝術中較為常見,而它在電影藝術中的象征功能可以分為局部象征、整體象征、獨立象征。在電影《英雄》中,紅、白、黑等色彩分別承擔著不同的敘事功能,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紅色象征著飛雪對殘劍的背叛,無名對秦王的欺騙,白色象征著無名對飛雪、長空承諾的背叛,黑色象征著秦王對無名敘述諾言的震撼。在影片《哈利•波特》中,導演用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面具使影片色彩表現具有很大的主動性,使觀眾被逼真的畫面所吸引,仿佛身臨其境。影片《英雄》中大量使用紅、綠、黃等艷麗的色彩,在人物服裝色彩設計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如無名、長空等均穿著黑色服飾,以此來表示對秦國統治的不滿與反抗;殘劍、飛雪身穿鮮紅的服飾,色澤鮮亮,象征著在血與火的戰爭中火熱而凄美的愛情。
(二)色彩的心理暗示功能。
人們對色彩的理解是以客觀事物為基礎的,如太陽、火等都是紅色,因而紅色使人聯想起光明、溫暖;樹葉、小草、森林等均為綠色,因而綠色讓人聯想到大自然的安寧、清新;金子是黃色的,因而黃色就有權力與富貴的象征意義。在電影藝術中,色彩的心理暗示功能是通過象征來體現的。色彩進入銀幕之初只是對客觀世界色彩的簡單復制,導演們也追求百分百的天然色彩,從安東尼•奧尼的《紅色沙漠》開始人類進入彩色電影時代。在影片《紅色沙漠》中導演使用了多種技術手段,創造出多種現實背景,用藍色的大海、黃色的煙霧、紅色的機械等暗示了導演對工業文明的思考。同時,人物的服飾顏色也有象征與暗示功能,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意識。如《紅色禁戀》中,海斯特始終穿著灰色套裙,這種顏色介于黑色與白色之間,黑色象征著冷漠、肅靜、死亡與罪惡,而白色象征著純潔、神圣、可愛,海斯特在已婚的情況下與別的男人私通,談不上是純潔的、道德的,但這是她作為正常女人的生理需求,是真誠、純潔的愛,因而也算不上是罪惡,這種灰色的服飾暗示了海斯特僅僅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女人。而影片中威爾遜、百苓漢、迪穆思狄爾等人身穿黑色袍子,這種黑色象征著他們高貴的社會地位,也代表著清教的虛偽與殘酷。
(三)色彩有深化影片主題的功能。
在電影藝術中,推動故事情節的方式有很多種,如臺詞、場景、電影音樂等,色彩是電影獨特的藝術語言,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情緒情感,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在電影美術設計中,色彩處理應服從于影片的主題思想、內容情節,如拍攝熱烈喜慶的場面時,要用紅色、黃色等暖色調;在拍攝死亡、分離、不幸等生活場景時,要用白色、灰色等冷色調。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描繪了人性的本質,闡述了人的丑惡與欲望、壓抑與反抗以及人對權力的貪婪,為了表現這種思想,導演用大面積的純色,以紅色、金黃色、黑綠色等為主,以銀白色、灰色為輔,通過鮮明的色彩對比展現了影片主題。影片《紅色禁戀》中,導演用灰暗色作為基本顏色,讓觀眾感受到了清教統治下的枯燥、禁錮、壓抑,感受到了主人公悲慘的命運和影片的悲劇色彩。
三、電影美學藝術中的色彩風格
色彩是電影美術設計中最基本的藝術表現方法,電影色彩風格就是導演在長期電影創作中形成的、穩定的、有明顯傾向的用色風格,是民族色彩文化與個人藝術經歷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
優秀的導演必然有自己獨特的色彩風格,并在色彩運用中體現出民族文化特征與地域文化風格。如美利堅民族風趣幽默、熱情開朗,因而好萊塢大片往往都具有色彩鮮明、艷麗、對比性強的特點,能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德意志民族性格內斂,崇尚理性、邏輯性強,因而色彩細膩,有著濃厚的文化韻味,能帶給人很多思考與審美感受;中華民族注重禮儀,強調中庸、謙和、內斂,因而電影色彩較為中庸,帶著博大精深的文化氣息。在影片《英雄》中,導演通過奪人眼球的色彩營造了一場“視覺盛宴”,表現出了濃厚的民族文化情結,如秦王的宮殿以黑色為主,并且掛滿了綠色的帷幔,殘劍、飛雪的住所用紅加綠進行搭配,這些就體現了中國畫濃墨重彩的用色特點。另外,影片場景中土黃色的沙丘、淡藍色的天空、金黃色的胡楊林,這種大寫意的風格也有著鮮明的中國藝術特點。
(二)深受個人色彩觀念的影響。
電影是透過故事情節來展現藝術魅力的,好的故事情節能夠打動觀眾,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因而電影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都是導演深思熟慮的結果。同時,影片場景也非常重要,需要結合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節展現等設計影片場景,使影片畫面、人物等接近影片主題,使影片呈現出獨特的美學風格。如馮小剛的《集結號》就有著獨特的色彩設計風格,影片前半部分以黑白畫面為主色調,用黑色的村莊、白色的雪花襯托自然環境的惡劣,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而后半部分則用艷麗多姿的黃色、綠色等表現和平年代。不同的導演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知識結構、教育背景、審美風格等,這些直接影響著他們的電影色彩風格。如色彩大師張藝謀善于用紅色、黃色等艷麗的色彩表達情感,從《紅高粱》中鮮紅的紅高粱、荒涼的黃土地,到《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金碧輝煌的大殿、滿地的金色菊花、紅藍相間的地毯,再到《英雄》中滿地黃葉的胡楊林、黃沙飛揚的大漠,導演通過這些艷麗的色彩將寫意與寫實有機融合起來,展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又如導演馮小剛的《黃河絕戀》《紅河谷》等影片也充分發揮了色彩的表意作用,巍峨的青藏高原、神圣的布達拉宮、茫茫的雪山、波濤洶涌的黃河,這些色彩鮮明的自然景觀與故事情節有機融合起來,有著鮮明的個人色彩風格。
四、總結
在電影藝術中,色彩不僅是重要的造型手段與視覺語言形態,還有著深化故事情節、渲染場景氛圍、表現人物性格等多種功能。只有將色彩融入影片創作之中,使色彩成為劇作本身,才能實現色彩與電影藝術的有機統一。
作者:秦婕 單位:安陽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