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生感恩意識現狀
1.1大學生對父母的養育缺乏體憫之心
每個人從呱呱墜地那天起,就開始無時無刻享受父母的愛,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給予我們最多的,因此,我們首先必須感恩父母,然而,當前部分大學生有錢用時沒有想到過父母,沒有錢時知道父母的重要了,好像父母就是供應錢的機器,更別說記住父母的生日等等.以自我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肆意揮霍父母的血汗錢,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壞習慣,這種忘恩情緒的暗流,正在影響部分高校里的大學生們.
1.2大學生對老師的教導缺乏感恩之情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傳統,然而在大學校園里,不幫老師擦黑板、上課躺在椅子上睡覺、不聽課、隨便遲到、早退等不遵守課堂紀律的情況已不再是個別現象,有些同學見到老師不打招呼,有求于老師時才稱呼一下,事情辦好后與老師又形同陌路,甚至還有一些學生給老師起外號、或者直接就喊老師名字,這些現象的出現無不觸動老師的內心承受底線,老師們的無私奉獻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和學生的理解,直接會影響老師的工作態度和熱情,要學會感恩老師,學會尊重老師的人格、尊重老師的勞動.
2、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社會意義
發現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其實是每個人的一種真實感受,而面對大學生的種種冷漠表現,這種感受我們要通過教育去實現,通過教育喚起大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的一種認同和感激,從而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感知.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懂得付出,才會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回報社會,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最重要的主力就是當代大學生,大學,這座美麗的象牙塔,不僅要教學生專業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胡錦濤總書記曾經說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部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加上在校的高校學生,總人數達到2000多萬,這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牽涉到社會各個階層的群眾,如果能注重在校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教育,那么他可以帶動社會上很多家庭,從而提高社會整體素質.然而,現實社會大學生們關注最多的卻是:如何享受好每一天、如何順利曠課、最近有什么熱門游戲、畢業后要找一份工作輕松工資待遇好的工作,想到自己如何買車、買房,卻從沒有想到回報國家給予的資助,老師給予的幫助,而對于奉獻社會、承擔責任更不會談及.還有一些學生從不想自己給社會做了多少貢獻,卻總是抱怨社會不公、人情冷漠,對于國家的資助、老師和同學的幫助,早已經視而不見,認為是一種理所當然.新時期,社會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高校要注重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偉大的奉獻精神教育,只有對國家、對家庭、對他人常懷感恩之心,才有利于社會的和諧,促進人類大團結.高校教育要時刻以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利益為最基本的教育原則,高等學校實施對學生“感恩教育”,除了體現國家的教育方針,更大程度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心存對社會的感恩,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心存對大自然的感恩,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環保意識.這種教育原則,不僅可以避免感恩缺乏所造成的悲劇,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自尊意識和自立意識,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高校輔導員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策略
感恩意識是每個人應該具有的最基本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涵養.感恩更是一種品德.感恩是什么?難道就是簡單地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不!它更是一種責任,一種積極向上的人格.今天這個古老的話題在高校重提,就是因為發現當代大學生對感恩的缺失,或者說感恩意識淡薄,高校必須采取各種形式的教育模式給感恩意識淡薄或者缺失的大學生補上這一課.
3.1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教育指導方向,幫助學生分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能給本人帶來什么樣的人生,錯誤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又會把人生推向何方,走進難以自拔的泥潭,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能帶來很大的額災難.輔導員必須深刻領會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時刻以這些方針政策作為教育學生的指導思想;在教學形式上,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什么形式,只要能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輔導員都要敢于嘗試.當前正處于復雜的國際和國內形式下,大學生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沒有一個清醒的意識和思想做引領,極易迷失方向,誤入歧途,只有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提高大學生自身的分辨能力,才不會被洶涌而來的錯誤的思想所淹沒,從而培養大學生感恩國家、感恩社會的意識.
3.2建立班級感恩文化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孝順父母,感恩身邊每一個人,感恩是一種文明,更是一種文化,如果每一個人都擁有感恩之心,社會就會變得和諧,人與人就會更加親切.自身也會因為這種和諧的氛圍而變得愉快和健康起來.感恩作為人類的一種美德,許多人是先天生成的,一部分人則需要通過后天教育來獲得.高校輔導員應引導班級舉辦宣傳以感恩為核心的各種文化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作為高校輔導員要引導學生捕捉、感受生活中處處滲透的恩惠,引導學生發現這些或大或小的恩惠,從班級中身邊的每一位同學開始、讓學生們思考同學們身邊的點點感恩之事,使知恩、感恩、報恩形成班級主流共識,營造感恩的班級風尚,把感恩文化當做真正意義上的班級文化,從而帶動校園文化.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生慢慢的形成感恩意識,達到教育的目的.
3.3給“感恩”制定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
對大學生感恩意識評價目前尚沒有一套科學的標準,導致了很多高校對感恩教育并未落實到實處.有的學生在思想上認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但是當他們看到社會上或身邊的很多人對于別人的恩惠當做一種理所當然,忘恩負義的人也會發展的很好,也沒有受到相應的懲罰時,原有的感恩意識就會發生動搖,進而放棄了感恩意識.這種情況就是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所造成的,所以制定一套科學有效的感恩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高校輔導員應根據所帶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比如在評選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其他類型的獎學金以及優秀團員、優秀團干的評選時不能單單以成績為依據,做人的基本素質、平時生活中對待別人幫助時所持有的一種態度也應屬于考核的體系之一,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意識,使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總之,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發展的主力軍、未來美好世界的創造要依靠的當今的大學生、大學生同時也是家庭的希望,其家庭責任感不僅表現在孝順父母上,而且更體現在對父母的理解、尊重,珍惜父母的勞動,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大學生對學校、班級、社團、宿舍等集體都有相應的責任與義務,承擔起對集體的責任,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感恩教育活動,可以讓大學生學會感恩,達到愛同學、愛老師、愛學校、愛社會、愛祖國的目的;懂得對自己負責就是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為實現理想與目標,為將來服務社會和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單靠高校輔導員的力量是不可能實現最終目標的,只有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有機結合,互相銜接、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才能形成合力,實現終極目標.
作者:李文硯 單位:安徽淮北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