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階段繼續語文課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開設大學語文課,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
任何一個課程的設置其初衷必不會忽略知識性。大學語文課所學習的內容是古今中外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對于學生來說首先將是知識量的儲備。在內蒙古自治區這樣的少數民族聚居區肩些少數民族學生不僅對漢族和西方的優秀作品了解甚少或基本沒有了解且對自己民族的優秀作品也不甚了解。因此大學語文課首先應該讓各族同學了解一些人類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優秀文化作品。知識是任何一個人有所成就的前提。尤其當下受到傳媒娛樂化的影響,以“戲說”、“后傳”、“外傳”、“秘史”、“新編”等噓頭為名的影視劇層出不窮,其中有許多的情節都與史實出入較大甚至完全憑空捏造。姑且不論這種現象的是非對錯但如果能通過大學語文課盡可能多地傳授作家作品、時代藝術、朝代更迭等客觀的知識,大學生們就可以對各種傳媒傳遞的信息做出明確的判斷抑或保持存疑的態度而不是全盤“拿來”從而不至輕易受到誤導。
第二學習大學語文,有助于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
中國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認為文學素養是成為一個建筑師的基本素養之一:“(建筑吵而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與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質的他應當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綜合藝術家。這段話說得非常好不光建筑家應當具有綜合素質任何一個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都應當排在首位。一個有成就的人才應當具有更高遠的視野、更開闊的思維、更博大的胸懷,綜合素質越高越有助于一個人擔當起一個“才”的稱謂、“才”的實現、“才”的創新。故“人才”者首先必須擁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和流暢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大學語文課的價值正在有利于培養后者的能力。許多少數民族同學進入高校深造,日后會成為各行各業的領導者加果連基本的漢語寫作也無法勝任、基本的文化知識也絲毫不知那一定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所以在少數民族地區更應該注重大學語文的教育焙養學生擁有更廣闊的知識領域、眼界和胸襟。
第三,通過大學語文課的學習,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
有媒體曾經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大學生與非大學生的區別究竟是什么?一個外語系畢業的大學生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外語,可是一個跑到外國賣了幾年烤紅薯的人也能說外語甚至更為地道;一個醫學院的畢業生能夠拿起聽診器給病人看病河是很多衛校畢業的中專生在積累了若干年經驗以后池可以成為醫生;一個機電專業的大學生能夠操作、維護一臺機器但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熟練技工也照樣可以操作甚至操作得更好……答案在于其實大家所學的知識層面也許相差不多但大學除了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比如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系統的思維能力是指對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面對一個困難的時候不會再單純從簡單記憶或者機械模仿的角度來考慮而是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來分析、解決問題。在這個時候被動的記憶能力以及上升為主動的分析能力和獨立的思考能力。簡而言之,大學教授更根本的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
二、大學語文課的實現
美國哈佛大學情商教育理論認為,“人生成就最多20%歸諸于智商名0%歸諸于情商”岡。大學語文所選編的內容均是人類文化史上閃爍著情感、哲理光芒的優秀作品。作家經歷了苦難、挫折創作出的富有深刻內蘊的作品,對學生來說是最好的精神財富也是有效培養情商的途徑。比如蘇軾貶調后創作的《定風波》少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兩句包孕了豐富的人生哲理。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困境和挫折,能夠保持樂觀、曠達的心態積極尋求解脫而不是自暴自棄。在蘇軾及其他作品的啟示下相信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養成開朗、樂觀的性格會有影響。這種感悟式的影響方式比大肆宣講枯燥的人生觀理論要有效得多。擁有如此重要意義的大學語文課又該怎么上呢?
第一是教材的選編
大學語文界的泰斗徐中玉先生曾經介紹道啟1981年起主編大學語文,目前已經出到了第9版。從最初受到文化空間的限制大學語文教材只選中國古代文學的作品到視野開闊后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所展現,語文教材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多樣,對正確引導、感染學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在內蒙古自治區這樣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少數民族尤其是蒙古族學生較多。因此在教材中適當選入民族文學作品,可以引發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內蒙古大學選編的《大學語文》教材即對這一客觀情況有明確的認識選編了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作家的多種文學形式的作品,比如祝贊詞、民族敘事詩、小說、劇本等。學生在學習到自己民族作家的作品時啟豪感油然而生,興趣明顯增強,教學效果較好。因此教材的選擇應注意因地制宜。當然對所選教材的篇目也不一定按部就班講授,而應該有詳有略肩取有舍教師精講與學生課下自學相結合。
第二是講授環節
筆者認為講授中最重要的中介當是多媒體這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顯著的效果。多變的色彩、生動的畫面、簡潔的文字都是良好的課件具備的要素。一個圖文并茂的課件將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趣味,化靜止為多變,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寓教于樂的動畫片、電影、訪談、配樂朗誦、月己sh動畫等素材的運用更加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容易使學生接受。
第三是教學環節
在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講授應該兼顧少數民族學生,他們對漢字、詞的理解不及漢族學生,所以教師對作品的分析不能拔得太高、延得太泛而要先讓學生弄明白意思。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少數民族學生進行一些拓展閱讀,介紹一些漢族作家的經典作品,如李白的《靜夜思》、李紳的《憫農》等增強他們對優秀作家的了解和對漢族文化的理解。再次教師要多注意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對比讓各族學生加深對彼此的了解。比如蒙古族和漢族都喜歡馬,但因為民族文化心態不同,所以對馬的喜愛也不同。蒙古族喜歡駿馬本身的“形”—身強力壯、毛色純美漢族喜歡馬的“神”—“鋒棱瘦骨成”的峻馬、“志在千里”的伏楊老驥、“辱于奴隸人之手,驕死于槽楊之間”的千里馬。通過對比學生了解了民族文化的異同增強民族團結。
教師認真負責地教課只是使課程圓滿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部分還在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接受。雖然大學語文課的教育意義重大但授課對象以各民族的理科生為主,故他們對語文課的重視程度要小得多。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赴素質教育“潤物細無聲”得深入他們的思想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教師除了講授具體生動的人物、事例還可以推薦多種課外書籍,讓學生就喜歡的讀物撰寫讀書報告。如此學生的自由選擇度較大他們的厭煩心理、負擔心理就較小效果會較好。此外還可以請學生上講臺介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習俗和優秀作品,這樣既給了學生鍛煉心理素質和演講口才的機會,又能增強學生的交流熱情也可增強民族團結。
現代大學生處于國家安定、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對很多作品的看法已與傳統的視角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徑庭。比如學習杜甫的《北征》時從為杜甫不顧家小、大無畏的憂國憂民思想及其行徑無法理喻,甚至是自私的行為。這種情況下組織一場課堂討論就十分有必要,讓各種思想、聲音、觀點盡量展示教師需要結合歷史、現實對學生進行引導。當然并非要把傳統評價思想強加給學生在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的同時,盡可能讓學生意識到杜甫的偉大之處引領他們生發“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崇高情操。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內蒙古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漢語水平參差不齊對大學語文的重視程度較低,這就更需要我們重視大學語文課所承載的教育意義。大學語文課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培養、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在他們成長為未來社會的“專家”時更要是一個人格健全、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在教材、講授、學習三個環節環環相扣,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來完成。當然漢僅依靠一個學期、一門課程就要實現這個目標是不現實的,我們能做的是,善雖小,但盡己所能而為之。
作者:趙樂 單位: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