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語文論文
一、素質教育與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些特性
正所謂“知難行易”,要正確的認識素質教育,區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素質教育與通才教育等關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什么是素質教育呢?筆者認為從字面上講,素質教育就是使學生變得有素質的教育。在這個意義上講,首先就要厘清什么是素質。文獻[4]對此作出了回答,認為“素質既是指可以開發的人的身心潛能,又指社會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結構中的積淀和內化。”就小學語文這一學科而言,筆者認為實施素質教育需要將更多的精力投向社會發展的精神文明在人的身心結構中的積淀和內化中去。眾所周知,人類有兩大學習能力,即記憶力和理解力。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人的6至13歲,是人的一生中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至13歲記憶力達到人的一生中的最高點。理解力則不同,在13歲之前發展緩慢,13歲之后才有明顯發展。因此,6-13歲的兒童正處于人一生中識記教育的關鍵階段。而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小學生的入學年齡為6周歲,因此記憶力最強的這個年齡段覆蓋了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涯。在這個階段,積淀和內化社會發展的精神文明成果的第一步———誦讀經典作品正當其時。
二、小學語文課文的“厚古薄今”原則
前面,筆者指出小學階段小學生誦讀經典的身心發展的一些準備。接下來,筆者分析小學語文選材“厚古薄今”的必要性中國著名的現代國學大師以及教育學家錢穆先生在其作品《國史大綱》引論中提到“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當知舊。不識病象,何施刀藥?”這些引語表明,“知舊”即學習歷史優秀文化作品不管是為了國家向前發展需要還是為了應對當今瞬息萬變、一日千里的改革發展現狀,都是非常必要的。經典的國學文化,經過漫長的歷史選擇而流傳下來的思想理念及作品,是民族的靈魂和社會的精神給養。它們往往涵蘊著璀璨的思想光芒、深刻的社會內容、精湛的藝術手法和完美的表現形式。不難看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最后都是要以文化為主要載體的。大量的精神果實和智慧花朵,都是在這些文化的胚胎上孕育起來的。從這個角度上講,中國的經典文化作品無疑是最佳學習對象。另一方面,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歲月長河中積淀下來的豐富多彩的經典作品,也為小學生的教材建設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當今社會,全球化日益深入,世界已經逐漸演變成為地球村。信息化發展速度之快已經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過一項研究表明:進入21世紀,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至2~3年。從這個角度上講,小學階段即便傳授最新的學科知識,其中大部分知識在小學生邁入中學階段時就已經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而經典文化作品之所以稱經典,首先是指這些作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經過歷史淘汰選擇而流傳下來的無一不是具有典范性、權威性,并且是經久不衰的曠世之作。即使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這些經典文化作品所具備的知識,仍然有它們生存的土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撐起世世代代中國人不懈奮斗,勇攀高峰的永恒動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示了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而在當今社會,由于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漫延,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低年級學生由于缺少生活經驗,對事物的分辨能力不高,其人生觀、價值觀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衡、迷茫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克己復禮為仁”、“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些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優秀民族文化毫無疑問在客觀上能給這些學生以心靈的慰藉,從而在這些優質土壤上逐漸生長起秩序良善且與社會發展相匹配的現代價值觀系統的參天大樹。
三、總結
“厚古薄今”出自《莊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原義是指做學問要重視古代,輕視現代。本文借用這個成語并不取輕視現代的含義,而只是用來概括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中,宜側重傳播恒久不變的祖國優秀文化這一做法。事實上,這些優秀的文化作品已經經過歷史的選擇,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必然有其存在的客觀價值,能長久地陪伴學生的成長,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效果。而當代作品一方面往往用語淺白,行文鮮有追求“一字千金”的境界;而且囿于時代的視野以及潛在的利益,要確定哪些作品堪稱經典,恐怕也很難有答案。另一方面,當代的這些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往往更適合在中學階段,甚至大學階段理解力更高的學生閱讀。在這些階段及年齡閱讀,學生可以結合自身體驗,更好地理解與掌握作品。因此,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語文素材的選取采用“厚古薄今”的原則無疑是比較合適的。
作者:潘鐵燕 單位:浦沿小學教育集團濱文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