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一)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
目前,我國每年使用的化肥量大約是5460萬噸,占世界化肥的施用總量的30%,為發達國家化肥安全施用量上限的2倍;農藥的使用量達到140多萬噸,每畝農田使用近兩斤農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這些農藥中99%進入到了生態系統,成為長期難以解決的禍患。化肥和農藥的超量使用,不僅造成了土壤、大氣和水體的嚴重污染,還造成了農作物農藥殘留超標、激素類超標和重金屬污染等,直接威脅到食品的安全性。近期出現的大米鎘超標以及毒生姜、毒豇豆事件就是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的惡果。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已達2000萬公頃,約占到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6。在這樣的土地上生產出的農產品,其安全狀況可想而知。
(二)食品包裝的安全性問題
由于食品的特殊性質,食品包裝可以被看作是食品本身的組成部分。食品包裝影響到食品安全的問題主要是食品包裝本身不合格和食品的過度包裝問題。食品包裝是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屏障。但是對我國食品包裝檢驗的結果卻顯示,食品包裝本身的安全問題非常嚴重。如塑料包裝袋的甲苯二甲苯溶液殘留物超標、PVC保鮮膜中氯乙烯單體殘留量超標、錫制罐內涂層使用雙酚A等;還有的生產者為了增加包裝物的視覺效果,在包裝物中添加鉛、砷、汞、鉻等重金屬。這就使得原本保護食品安全的屏障變成了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禍端。
(三)食品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廢棄物回流問題
這一類問題,以人們所熟知的“地溝油”為代表,還包括如廢棄餐盒的重復使用、廢棄包裝紙經漂白劑浸泡后回流市場等。其中,“地溝油”的危害尤其深遠。據估計,每年約有300萬噸的地溝油回流到我們的餐桌,從路邊的小吃攤、火鍋店,到一些高檔餐館、大型食品加工企業,甚至是知名的保健品生產企業都被曝使用“地溝油”。地溝油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地溝油在不法加工過程中被大量添加工業制劑,如雙氧水等,會對人體造成直接危害;其次,地溝油的原始加工方式,如蒸煮、去雜等會造成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第三,地溝油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三廢”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目前地溝油的加工主要集中于一些個體加工點,以小作坊為主。這些小作坊加工方式原始,對于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三廢”沒有任何治理措施,任由它們直接排入大氣、土壤和水源,嚴重污染環境。對于地溝油加工作坊的報道,無一不包含著“惡臭”、“污水”、“垃圾”等字樣。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地溝油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公害。
上述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影響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也為今后我國食品產業的發展以及農產品和食品的對外貿易埋下了隱患。2012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較上一年僅增長4.3%,比2011年同期增速回落21.7個百分點,而造成這一情況的根本原因就是食品安全問題。對于食品安全問題,國家相關部門采取了許多政策,加強立法、提高處罰力度、加強輿論的監督作用……但是食品安全問題依然不容樂觀。更為嚴重的是,隨著低碳經濟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以碳排放為主要指標的環境指標成為我國食品安全的新“門檻”。ISO/TC207/SC7(ISO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溫室氣體管理和相關活動分技術委員會)自2008年4月開始制定的產品碳足跡國際標準ISO14067(《產品碳足跡———量化與信息交流的要求和指南》)將于2014年4月正式公布,屆時,能否獲得低碳認證將成為我國商品走出國門的決定性因素,形勢之嚴峻不言而喻。
二、低碳經濟對食品安全的推動作用
目前,國外的許多廠商,包括英國的特易購、百事可樂以及其它世界著名的食品公司已經為其食品飲料標上了“碳足跡”標簽。沃爾瑪、IBM、宜家等也都開始要求其供應商在為其提供的產品上加貼碳標簽。僅沃爾瑪的這一要求,就至少會影響到五千余家中國的供貨商。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低碳經濟的要求,又給我國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一)低碳經濟的發展可以減少我國食品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
2011年,我國化肥總產量達6217.2萬噸,化肥的生產量和施用量分別占世界的20%和30%,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和消費國。而這些化肥的生產每年就會消耗我國約1.7億萬噸標準煤,占到國家能源總消耗量的6%左右;更為嚴重的是,據中國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食品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的施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到食品生產過程全部碳排放的25%,減少食物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使用,是使得我國食品生產符合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的重要措施。再者,我國化肥的生產每年約消耗近1億噸的高品位磷礦石和72%的硫資源,而磷礦石早已被列入我國的短缺資源,如果不控制諸如化肥農藥的生產,對于本來就處于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的我國來說是雪上加霜。
(二)低碳經濟的發展可以減少食品生產和消費中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目前世界上食品添加劑,如人工合成色素、人工香料的生產主要以石油化工產品、煤化工產品等為原料,其產品品種已有5000多種,常用的產品約400多種。而化工產業則是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而且食品添加劑中的檸檬酸、苯甲酸鈉等部分產品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液難以分解,對環境會造成長期的污染。因此,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可以促使我們盡量減少以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和使用,轉而重點發展天然香料的研制和開發。這不僅能夠減少食品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也使得人工合成添加劑對人體的危害降至最低,提高我國食品安全的水平。我國是天然香料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之一,其中亟待開發的就有約200種,天然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和開發具有廣闊的前景。
(三)低碳經濟的發展可以解決我國食品過度包裝的癥結
影響食品安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過度包裝問題,2011年,有關專家對我國主要城市的月餅包裝進行了抽檢,發現40.26%的月餅包裝空隙率超過了國家規定,包裝材料的重量是月餅重量的1.5倍以上,而其中95%以上的包裝材料是非必需的。據研究顯示,食品包裝占我國商品包裝總量的70%,覆蓋了紙、塑料(無紡布)、玻璃、金屬四大包裝,它們均可從其能源與資源消耗中尋找碳排放的“碳足跡”。2011年我國包裝工業總產值達到1.3萬億元人民幣,產值位居全球第二,占當年我國GDP的2.67%。而每1公斤的包裝將會增加3.5公斤的碳排放量。加之目前國內大多數包裝企業的設備相應陳舊、能耗較大,使得能源成本占到加工費的比例高達20%到30%,不僅如此,食品包裝中所添加工業原料的溶出和揮發還造成了食品的污染。
三、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水平的相應對策
(一)發展新型的低碳農業
在食品加工中,大部分原料都來自于農業,現代化的農業在給我們帶來豐衣足食的同時也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僅以氮肥為例,2011年我國使用的氮肥量近3000萬噸,而每噸氮肥從生產、運輸到農田施用總共會排放12.85噸二氧化碳,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8%左右。與生態環境惡化相伴,食品安全形勢也十分嚴重。土壤板結、化肥礦物固化、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設施農業土壤亞硝酸鹽含量超標嚴重,有害物質通過食物鏈向動物和人體富集。因此,要改變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首先應該從食品的源頭入手,改變傳統的農耕模式,發展新型的低碳農業,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以減少食品生產中所出現問題的隱患。
(二)在行業中培養示范企業
自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起,低碳經濟的概念正式進入我國已經有數年,但是對于低碳經濟的理解,還基本上處于初級階段。甚至是一些專業人士對于低碳經濟的理解也并不全面,更談不到低碳經濟知識的普及了。對于低碳經濟理解的現狀,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們在提出對策和執行規則方面的欠缺。因此,要想以低碳經濟的措施提高我國食品安全的水平,首先應該在行業中培養示范企業,充實他們的專業知識,調動他們的創新精神,鼓勵他們的發明創造,對他們進行政策的傾斜,使他們成為低碳經濟和食品安全共同發展的試驗地和輻射源。為其他企業制定標準,成為其他企業的指導者。從而避免各行其是,無章可循的問題。
(三)引導消費者改變消費習慣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越來越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推向極致。一個面包的生產需要上百道工序、火腿的加工需要八十多道工序、果凍的加工則需要煮膠———過濾———調配(添加添加劑)———充填封口———殺菌———冷卻———烘干———包裝等工序……加工程序的繁復,使得食品的口味越來越具有獨特性,滿足了人們日益提高的要求;包裝的精細,使得食品的檔次顯得越來越高貴,滿足了人們的視覺和心理要求。而據中科院的一項調查則表明,在食物生命周期過程中,食物的加工過程碳排放最大,超過50%,合理減少食物加工過程中碳排放將是減少食物消費碳排放的重要途徑之一。更為嚴重的是,繁復加工不僅增加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而且食品的危險性也在悄悄增加。研究表明,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加熱、蒸發、提純等工序在提升食品口味的同時,也使得食品原料中原本存在的有害元素的濃度提高,更有甚者,有些原本無毒無害的物質,也會在高溫的條件下合成有毒物質。因此,要想降低食品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首先要從人們的消費觀念出發,回歸傳統的飲食習慣,沒有了市場的需求,食品生產過程中的繁雜自然也會簡化。簡化了生產過程中的程序,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流程中的碳排放,還能夠減少食品受到污染的機會,提高食品的安全系數,達到雙贏的效果。
(四)開辟國際貿易新市場
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僅給我國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我國的對外貿易提供了新的市場。2011年6月22日荷蘭皇家航空公司宣布,2011年9月起,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巴黎的飛機,將使用從“地溝油”中提煉出來的生物煤油,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并顯示航空界的低碳決心。同年11月荷蘭航空到中國采購樣品,提出從山東青島帶走20噸“地溝油”樣品進行試驗。如果可以使用,將每年從中國采購12萬噸“地溝油”。2012年6月荷蘭航空的“廢棄油”航班開始執飛洲際航線。在我國談之色變的“地溝油”,卻可能成為國際貿易的新商品。因此,低碳經濟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壓力,還有擴張進貿易領域的機遇。因此,我們應該轉變觀念,從“碳”的角度重新審視市場,利用國際交易渠道,變壓力為契機,開辟新的國際市場。
四、總結
伴隨著低碳經濟的深入發展,相關低碳措施和標準將給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越來越多的影響,更多的產業將會感受到低碳經濟的壓力。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低碳經濟的發展恰恰是解決我們當前經濟發展中問題的一種重要措施。以食品安全為例,低碳經濟的發展與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存在著互動性關系。減少生產環節中的碳排放,減少生產過程中對能源資源的浪費、對環境的污染,正是能夠提高我國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徑;而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有推動相關部門從各個角度研究如何減少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推動食品生產向生態化方向發展,這與低碳經濟的發展又會產生相同的結果。
作者:孫滔 單位:天津科技大學經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