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農業技術論文
1保護性耕作技術
根據鹽池縣自然條件與種植業狀況,2009年被農業部劃分為西北綠洲農業區[1],并實施了農業部“保護性耕作工程示范縣建設”項目。在2003—2005年和2006—2008年鹽池縣分別被確定為自治區級和農業部“保護性耕作”項目示范縣的基礎上,通過不間斷的試驗與項目建設,確定了一年一作春玉米留高茬(≥20cm)覆蓋少耕播種技術模式、冬小麥留高茬(≥15cm)覆蓋免耕復種青飼玉米技術模式,篩選出了適宜的機具并制定了相應的技術規范。大面積的生產試驗、示范表明[2-3],一年一作春玉米較對照增產313.5kg/hm2,節水450m3/hm2,田間揚塵量減少61.9%,土壤有機質提高0.015%;冬小麥復種青飼玉米較對照純收入增加1740元/hm2,節水750m3/hm2,減少田間揚塵量減少66.5%,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01%。
2田間蓄水改土技術
鹽池縣屬旱作農業區,十年九旱,小旱小減產,大旱大減產。其原因:一是農田耕層淺、難蓄水;二是次生鹽漬化較嚴重。機械深松耕則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一項重要措施。據春播前的土壤水分與含鹽量的測定[3-4],深松地10~20cm耕層含水量較對照田高18.5%,當一次降雨50mm時,坡度10°左右的坡地雨水滲入速度提高5~10倍,人為營造了“土壤水庫”,含鹽的表土中的鹽分通過強降雨入滲到鼠道后隨底層水排出。0~5cm耕作層脫鹽率為59.6%,5~15cm為55.4%,15~30cm為56.9%,30~50cm為36.4%,50~60cm為72.1%;深耕20cm的農田,0~5、5~10、10~20、20~30cm的田間含水量分別較翻耕深度10~15cm對照田高35.7%、45.5%、21.0%、14.3%。
3地膜覆蓋技術
近年來,鹽池縣將地膜覆蓋作為每年秋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年均秋覆膜0.53萬hm2,分別改制了與11kW小四輪拖拉機配套使用的單幅施肥覆膜機和與47.8kW拖拉機配套使用的雙幅施肥覆膜機,薄膜規格為600.000mm×0.005mm,施肥量為150kg/hm2,充分利用當地秋季降雨集中的氣候特點,實現秋雨春用,較好地解決了春季干旱難下種的問題。據測定,降雨利用率提高104.6%,1kg純氮和五氧化二磷分別生產向日葵12.6、68.6kg,平均產量達1971kg/hm2。正如當地群眾諺曰:“要想有錢花,鋪膜種葵花。”
4黃花菜移栽技術
針對水資源日益緊張的矛盾,鹽池縣提出了到“十二五”末,玉米、小麥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由目前的1萬hm2壓縮到0.47萬hm2、黃花菜種植達到0.53萬hm2的戰略目標。據測算,黃花菜栽培1年用水量為4500m3/hm2,較種植玉米節水3000m3/hm2,干黃花菜平均產量3000kg/hm2,產值8.4萬元/hm2,純收入近6萬元/hm2,較玉米種植平均增收3.5萬元/hm2。
5節水灌溉技術
鹽池縣干部群眾在與干旱作斗爭中創造了窖水節灌技術,由過去的干旱區只解決人畜飲水逐步向發展農業灌溉轉變,由傳統意義上的澆地向澆莊稼轉變。該項措施探索出了秋雨春用、備水抗旱、山區就地擺脫貧困的新路子。據統計,該縣現有生產用水窖10.7萬眼,修建集雨場210萬m2,可發展節水微灌面積0.36萬hm2。本著投資少、見效快的原則,該縣充分利用11~13kW小四輪拖拉機保有量多、作業靈活便捷并適合小地塊機械化作業的生產特點,引進甘肅定西雙象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2BFGM-2型玉米穴灌施肥覆膜點播機,能一次完成開溝、施肥、施水、點播、覆膜5道工序,施水量、施肥量、穴粒數等均可在一定范圍內調節。據測定,恒量穴灌水量為0.4kg/穴時,平均灌水量2729m3/hm2,與人工提水灌溉作業相比,節約用水量1.5~1.8m3/hm2,同時玉米平均產量可達6000kg/hm2。
6結語
旱作節水農業是一項以“水”為中心的系統工程,無論是保護性耕作技術,還是節水灌溉技術,雖然節水效益、經濟效益顯著,但其大面積的推廣應用還需要宣傳發動、示范帶動、政策驅動、行政推動,也需要多學科、多部門的參與配合,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強節水技術的組裝配套和集成,由注重單一農田水利技術為主轉向以技術組合配套為主,優化技術模式,進一步提升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生產力水平。
本文作者:馮全東 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花馬池鎮水利區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