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標準編制背景的比較分析
2000年,我國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作了關于在全國各中小學校普及、發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報告,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正式全面啟動。在2000年至2002年間教育部發布了不少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文件及通知,如“教育部關于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2004年底我國教育部出臺《標準》,這是我國第一個關于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的標準。從時間上來看,與NETS•T相比,我國《標準》的出臺晚了11年,但從我國的實際國情來看,《標準》的出臺預示著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向國際教育邁進。美國NETS•T從出臺到現在已有二十多年,到目前為止,第四版已使用了5年,至今還在不斷地修正與完善;我國《標準》的制定從2002年至2004年,從研討到修訂,歷時兩年多,至今已使用了9年。從時間上來看,我國《標準》研制周期比美國NETS•T要短,且修正與完善的周期較長,這不利于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因為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而當今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從政府的支持來看,美國政府對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提供指導、服務和資金的支持等,而我國則更多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缺乏相應的法律來規范,也很少設置專項資金來扶持,這樣就有可能導致在標準實施計劃中存在資金不配套的問題,造成目標難以達成。
二、標準體系結構的比較分析
美國NETS•T一共有四版,目前最新版為2008年版。該版本的體系結構包括5個能力素質維度、4個不同的發展階段、20個一級指標和N個概要績效指標,可用“5(4)20N”來表示。其中5個能力素質維度是:“促進和激勵學生學習和創造力”,“設計和開發數字化時代的學習經驗與評估工具”,“樹立數字化時代學習與工作典范”,“提升數字化時代的公民意識與素養,為學生樹立典范”,“參與專業發展,提升領導力”。20個一級指標則是圍繞5個能力素質維度給出具體的行為指導,如圍繞“促進和激勵學生學習和創造力”這個能力素質維度制定出了4個一級指標,分別是:能夠提升和支持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與獨創能力,并為學生樹立典范;能夠使學生積極運用數字化工具和資源探究并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能夠運用協作工具促進學生反思,從而提示和澄清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思考以及設計、創造的過程;能夠與學生、同事及其他人在面對面和虛擬學習環境中合作學習,為學生樹立協作知識建構的榜樣。4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分別是指一般準備、專業培養、教學實習和在職一年執教的階段。N個概要績效指標則是按4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圍繞5個能力維度給出的具體的行為指導,共有70多個績效指標,而且不同工作階段的績效指標個數并不相同。
我國借鑒美國等國家的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和對中小學實際調研的情況,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教育技術能力標準體系結構,包括4個能力素質維度、14個一級指標和N個概要績效指標,可用“4(14)N”表示。其中4個能力素質維度是: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新、社會責任。14個一級指標是圍繞4個能力素質維度來制定的,如“意識與態度”下的一級指標有4個,分別是“重要性的認識”、“應用意識”、“評價與反思”、“終身學習”,而在這4個一級指標下又有若干個圍繞一級指標而給出具體行為指導的二級指標,如“重要性的認識”下的二級指標有3個,如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在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及在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性等。N個概要績效指標主要是針對教學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而設置的,對每類人員其績效指標都不一樣,依次為41、46、44。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兩國標準的體系結構各有千秋。從能力素質維度來看,美國NETS•T各能力素質維度是不分先后的,在這些能力素質維度里都強調了教師對于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和榜樣力量以及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和領導力;而我國《標準》則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把意識和態度作為起點,在意識的基礎上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應用與創新體現出已具備的知識和技能,以社會責任作為落腳點,強調的是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創新。
從一級指標來看,NETS•T的一級指標給出了具體的行為指導,如“能夠為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和技術標準相一致的多種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并能利用評價結果和數據支持教學與學習”;而我國《標準》的一級指標只是將能力素質維度劃分為幾個部分,然后在二級指標中再給出相應的行為指導,如一級指標中的“教學設計與實施”,在二級指標里所給出的行為指導如“能應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這些指導較為粗略,可操作性相對就較差。如何將行為指導細化,將可操作性提升,這也是我們需要加強思考的地方。從N個概要績效指標來看,NETS•T的N個概要績效指標是按不同工作階段來制定的,涉及到職前與職后;而我國《標準》的N個概要績效指標主是針對職后的教師、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這三類子標準分別制定的指標,強調的是職后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
三、標準實施的比較分析
美國NETS•T的實施主要是通過美國教育部的PT3項目進行。PT3項目于1999年出臺,主要是針對教師教育技術培養而啟動的大型資助項目,其目的是加速培養滿足信息時代要求的高素質教師,促進和改善學生的學習。該項目于2000年被納入到NETS•T實施計劃之中,各種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是以項目基金為依靠的,如在線教師培養、教師職業發展、課程設計等。該項目到目前為止已資助了500多個教育技術應用與培訓項目,參與項目的教師占全美教師的一半以上,收到了明顯的效果。該項目三年一期,實施的基本流程是由大學、學院和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組成的聯合體先提交申請,申請報告審查通過后,開始實施培訓,一個階段的培訓結束后,提交年度績效報告,當審核通過,再繼續實施培訓計劃。我國《標準》是通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項目推動實施的。根據教育部的要求,該項目的目標是在三年內建立起以《標準》為基礎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考試和認證”的體系,項目的實施主要依托教師網聯和省市教育部門組織三級培訓。
2005年4月上旬,該項目全面啟動,在2005年底,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考試大綱的出臺,與此同時第一批培訓的中小學教師參加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考試。項目的實施采取先設立試點,再逐步推廣的策略。到現在,全國各地都已設立培訓機構,基本形成了完善規范的以“培訓、考試與認證”為一體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體系。從中美兩國標準的實施可看出,美國NETS•T的實施項目是基金型項目,以基金支持來推動教師的培養與發展,因此該項目的實施強調績效管理,重視示范學校的設立與評估,以校本培訓為主。我國《標準》在實施的過程中主要涉及到五個階段:培訓準備階段、組織開展培訓、組織統一考試、建立相關政策與制度、項目管理,在這些階段中主要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來實施培訓計劃,因此強調的是機構建設和組織管理。
四、標準評估的比較分析
在標準實施的過程中,美國對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評估主要借助量規和檔案袋這樣的評價工具。在使用量規進行評估時,通過相關的網站教師可以獲得量規生成器,依據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內容設計教學單元、溝通技巧、課堂教學計劃、技術應用的評估、反思性的表達等信息項的發展性評價量規,這對于教師進行自我評價、確定發展方向起到了很重要的導向作用。檔案袋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發展性評價工具,其中所放入的資料可以表明一個教師教學成長的整個歷程,它能促進教師的自我展示、自我學習。值得一提的是,這類評估工具不僅用于NETS•T評估中,而且也用于日常的教學中,這使得NETS•T的評估在實際操作中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進而能很好地提升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教師培訓的績效和過程性評價是我國評估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主要手段。教師培訓的績效評價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隱性評價,即教師是否將培訓內容移植到自身知識系統中;二是顯性評價,即教師是否將所學應用到實際教學中。
我國目前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績效評價主要是隱性評價,對于顯性評價實際操作起來很困難,因為這需要通過學生的外顯行為表現出來,而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項目辦公室組織開發了《質量監測與過程性評價系統》,將其作為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主要的過程性評價手段,教師和管理員可以通過該系統即時查看學員的學習分數,對學員的學習進行評價。美國NETS•T的評估方式不僅用于培訓中,而且也用于日常教學中,這對于已經在比較完善的標準體系內成長起來的教師而言,可能已將標準評估內化為一種習慣。而我國《標準》的評估主要用于教師培訓中,具體到教師的日常教學卻沒有具體的統一評估標準和方式,這可能使得培訓與日常教學脫節,達不到標準實施的初衷。
通過與美國NETS•T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標準》既有創新,也有不足。要使我國《標準》發揮切實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加強政府引導推動力度,給《標準》以政策、法律、財力各方面的支持;二是需要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教育工作者與技術人員的廣泛參與,吸收有益的意見和建議,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結合我國國情,不斷完善《標準》的內容;三是師范院校應主動與中小學校合作開展各項教學研究項目,推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同時把教育技術到師范生課程進行整合,培養職前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四是依據《標準》建立一套教師日常教學評估體系,并精心設計一些各學科與教育技術整合的案例,把《標準》逐步內化到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中,完善《標準》的實施和評估。
作者:陶文玲 單位:臨滄高等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