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遵循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找到一條符合國情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并體現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結構整體觀
道路問題是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問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所以是科學的夢,而不是空想的夢,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人遵循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找到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創造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不把馬列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經驗,根據中國國情,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上走自己的道路。正如鄧小平指出的:“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到的基本結論”。這條道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國共產黨人從我國國情出發,作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正確論斷,并強調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超越實際、超越階段。“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同志領導我們黨制定了“三步走”的現代化戰略:第一步是從1980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是從1990年到200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從21世紀初到21世紀中葉,再用50年左右時間,使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十八大進一步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與此同時又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2021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經濟上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2049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經濟上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由此可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條道路,是扎扎實實一步一步向前推進,完全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因而是正確的、科學的道路,而不是一步登天的幻想。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基本領域所構成的完整體系,這些領域不是孤立存在著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充分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結構的整體性與全面性的觀點。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五位一體總布局,就是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具體來說,在經濟層面上,就是使經濟持續發展,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科技創新,推動城鄉一體化,促進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提高國際競爭力。在政治層面上,使人民民主不斷擴大,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與自由。在文化層面上,使文化軟實力顯著提高,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人民,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在社會層面上,使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切實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推進社會主義保障體系建設,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在生態文明上,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原則,控制國土開發強度,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總之,“中國夢”集中體現在“富強中國”、“民生中國”、“文明中國”、“和諧中國”和“美麗中國”的有機統一整體。
二、依據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中國夢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并造福于全體人民的偉大理想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其科學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國家夢、民族夢和人民夢是有機統一體。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前提條件,人民幸福是最終目的。“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中國近代歷史充分說明,沒有國家的富強與民族的獨立,人民就受欺辱,人民就無法安居樂業,人民就沒有幸福可言。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國家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國家逐步走向富強,從而使廣大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提高,不僅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而且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社保、醫保在城鄉得到全面覆蓋,幸福生活呈現在廣大人民面前。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人民群眾是中國夢的主體。首先,國家、民族是由每個個體的人民組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由56個民族、13億中國人民組成的生活共同體。習近平同志說:“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要讓每個中國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一起成長進步的機會”。這里說的三個“共同享有”,就是人民群眾是中國夢的主體的具體體現,就是實現中國夢所依靠的主體力量的充分體現。其次,從最終目的來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生活過得更好、更加富裕,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生活,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自然環境,使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逐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人民共同富裕,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成果與人民共享,造福于全體人民。這也是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社會主義就是發展和解放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可見,沒有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就不是真正的中國夢。人民群眾是實現中國夢的決定力量。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創造者。
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人民是實現中國夢的依靠力量。習近平同志說:“只有每個人都為美好夢想而奮斗,才能匯集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各民族團結起來,13億中華兒女團結起來,就會形成戰無不勝的強大力量。“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13億人口的國度中實現共同富裕,的確是前無古人的重大而又艱巨的事業。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夢是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一個嶄新的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緊緊依靠廣大群眾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發揚大家的政治勇氣與智慧,攻堅克難,為實現中國夢沖破艱難險阻,掃清各種障礙;必須依靠廣大人民開拓創新,建立創新型國家,用創新實現夢想。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瞬息萬變,知識經濟不斷創新,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夢的每一步設計和實現都離不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歷史和實踐都證明,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無不浸潤著來自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智慧和汗水。反之,如果不堅持走群眾路線,不調動并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甚至不尊重來自廣大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中國夢的實現則失去了現實的依靠力量。我們實現中國夢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理想信仰、理論自覺、價值追求是融為一體的,我們國家的夢想和人民的夢想是融為一體的,因此,我們不能讓中國夢停留在理論的闡釋和制度的設計上,而是要著眼于人民群眾的最大需求,給人民群眾以更多選擇實現夢想的機會和空間,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人民群眾更加自覺地創造中國歷史,實現中國夢。中國夢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集中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激發出巨大的正能量。“中國夢”為什么會成為當今神州大地最深入人心、最熱門的詞匯?為什么會得到廣大人民熱烈擁護、激發出如此巨大的正能量?由此我想起馬克思早年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一段話:“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中國夢所以能掌握群眾,是因為它抓住了“事物的根本”。這里說的“事物的根本”,首先是指中國夢體現了民族精神。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科學內涵的中國夢,是中華兒女長期浴血奮斗夢寐以求的夢想,它最集中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其次是指中國夢體現了時代精神。改革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前進的動力,創新是決定當代中國的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在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建設中,只有不斷地改革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尊重和鼓勵群眾的創新精神,扶植新生事物,才能破解發展中的難題,使我們國家永葆青春的活力,不斷前進。這最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渴望和呼聲。這種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就是中國精神。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它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戰勝各種困難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令世界為之驚嘆,它始終是推進我們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動力,是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邁向光明未來的精神力量。“中國夢”所以能掌握群眾,還因為中國夢的科學內涵,不僅僅是從書本中、從理論中、從少數理論家中走出來的,還是廣大群眾的實踐中得出的,它以簡明、清晰的內容,以群眾喜聞樂見、通俗化的形式,讓廣大群眾能掌握能運用。這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化。
習近平同志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用簡單質樸的語言講清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說明白,使之更好地為廣大黨員和人民大眾所理解所接受”。實現中國夢的過程,是一個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發揮威力的過程。所以,當習近平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后,立即得到全中國人民熱烈的響應,深入人心,激勵人心,凝聚人心,產生了巨大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極大地激發全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與前進。人與動物不同,動物只能在現有的客觀環境中生活,消極地適應現成的世界,無法超越當下有限范圍。而人則不是如此,人基于現實,又不囿于現實,而是努力超越現實,突破當下時空的限制,向未來可能的更廣闊的時空行進。超越現實,追求理想;超越有限,追求無限。這是人類智慧的表現。面向未來,追求夢想,是人類的一種精神力量,它給人以希望和信心,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科學與人類社會歷史表明,由于人有了面向未來和美好的理想與目標,并為之而奮斗,人才能披荊斬棘、沖破一切艱難險阻,一往無前。實現夢想,需要行動的力量,實干興邦,空談誤國,對于中國共產黨人來說,理論確定以后,就要投身到實踐中去,因為只有實踐、行動才能改變世界、創造新生活,行動、行動再行動,才能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就是要做實踐者,行動者,而不要成為紙上談兵和空談的人”。人們常說,要做“頂天立地”的人。我認為“立地”,就是指腳踏實地、立足于現實。所謂“頂天”,意思是說做一個具有責任、具有高尚情操的精神境界的人,做一個有偉大理想、向往未來光明前景的人。一個有擔當、有希望、有前途的民族,一定是既腳踏實地,又有偉大理想和夢想的民族,使自己國家與民族不斷超越現實、改變舊制度,向著崇高理想和夢想的目標前進。用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的話來說:這種民族既仰望自己頭上的星空,又遵守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一個沒有理想、沒有夢想的民族,眼睛只盯著腳下的事情,鼠目寸光,是可悲的、沒有前途的民族。
作者:路淑英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