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生態論文
陜西省農業多功能協調性實證分析
陜西省農業格局與中國整體的農業格局相吻合,可以作為我國農業的縮影。農業多功能指標及功效系數農業功能的發揮主要涉及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一些文獻把農業的文化功能單獨列出,但農業文化功能難以量化,而且數據的可獲得性較低,因此,本研究把文化功能并入農業的社會功能中。農業系統是一個復雜多變的系統,本研究參考不同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并結合陜西省社會經濟和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按照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原則,共篩選出28項指標(表2)。本研究分析數據的時間跨度為2000~2010年,指標下限值選取2000~2010年同類指標最低值,指標上限值參考了相關文獻資料,并結合陜西省“十二五”發展規劃得出。同時,為了避免指標的功效系數中出現0和1,將指標上、下限進一步調整,即上限放大1%,下限縮小1%。陜西省農業多功能協調度及協調等級根據協調度模型中的公式(1)、(2)可測算出各指標的功效系數值,再根據功效系數值以及公式(3),則可測算出2000~2010年陜西省農業多功能及單功能協調度,并可確定協調等級。農業多功能協調性變化分析經濟功能協調性從表3可以看出,2000~2010年陜西省農業經濟功能協調度變化呈上升趨勢,且上升幅度較大,協調等級由1級上升到9級,由極度失調發展到高度協調,反映了自2000年西部大開發以來,陜西省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研究時段內,2000~2004年處于失調狀態,其中,2003年以前除了恩格爾系數、GDP能耗和農業生產總值比例等3項指標的功效系數稍高外,其余指標的功效系數均小于0.1000;至2004年農業總產值和人均農業財政支出兩項指標的功效系數大幅提高,其他指標的功效系數也有一定增長,經濟功能的協調等級由1級上升至5級,由高度失調轉變為弱度失調。2006年是經濟功能由失調到協調的轉折點,直至2010年陜西省農業多功能協調度不斷增加,協調等級不斷上升,表明陜西省農業的經濟功能已處于一個良性協調發展階段。社會功能協調性在研究時段內,陜西省農業社會功能協調狀態呈上升趨勢,協調等級由1級上升至5級,由極度失調上升為弱度失調,但總體上陜西省農業社會功能仍然處于失調狀態。分析社會功能的功效系數可以看出,人均糧食、人均肉、人均水果以及糧食單產的功效系數穩步增加,特別是人均水果和糧食單產的功效系數從0.1000以下提升至0.9000,說明農業在提供人們所需農產品方面的社會功能得到有效發揮,糧食安全得到了較好保障,但是城鎮與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比例的功效系數從2000年的0.8729下降至2010年的0.3089,反映了陜西省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表明農業給予農民的收入支撐作用在削弱,促成了農業社會功能的失調。
此外,第一產業就業比例的功效系數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表明農業生產吸收了陜西省很大一部分的農業人口,農業仍然承擔著很重要的提供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功能。生態功能協調性2000~2010年發展區段上,陜西省農業生態功能協調度出現了兩次高峰、1次低谷,在失調和協調之間反復波動。2000年協調等級為4級,屬于低度失調,2001年協調等級下降為2級,屬于高度失調,分析功效系數變化可以看出,協調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面積和復種指數的功效系數大幅下降。2002年陜西省農業生態功能的失調狀態得到扭轉,由高度失調轉變為弱度協調,主要是由于水土流失治理和鹽堿化治理兩項指標的功效系數增長所致。但是到了2004年,陜西省農業生態功能再度轉變為失調,此后一直保持在失調和協調之間的波動狀態。在研究時段內,耕地有效灌溉率的功效系數略有增長,森林覆蓋率有小幅上升,水土保持治理面積和鹽堿地治理面積的功效系數大幅增加,作為負功效的化肥用量表現出來的功效系數有明顯降低,這些因素的變化帶來了農業生態功能協調性上升。但是,人均耕地面積的功效系數卻一直降低,到2010年低至0.1592,反映出陜西省人口與耕地面積的關系已經十分緊張,農業生態功能承載的壓力較大,而有負面效用的農藥用量功效系數一直保持高位態勢,過高的農藥使用量嚴重污染了農田的生態系統,造成原有的生態功能喪失或者改變??偟膩砜?,研究區段內陜西省農業生態環境有一定改善,但生態功能仍然趨于失調狀態。農業多功能協調性總體變化2000~2010年,陜西省農業多功能協調度呈現上升發展趨勢,2000年協調度為-0.1241,協調等級屬于極度失調,到2010年協調度上升至0.4748,屬于弱度失調,11年間陜西省農業多功能失調情況得到極大緩解,在2008年甚至一度轉變為弱度協調狀態,但總體上來看,陜西省農業多功能仍然處于失調狀態。從子系統的協調度變化比較可以看出,陜西省農業經濟功能協調性一路攀高,對多功能協調性具有較強的正面拉動作用,而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協調度保持低水平穩定波動,雖然有一定增長,但仍處于失調狀態,對農業多功能協調性具有一定的負面拉動作用。
結論
結果表明,至2010年陜西省農業經濟功能已經步入良性的協調發展階段,但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協調性相對滯后,兩者仍然處于失調狀態;整體上,陜西省農業功能一直處于失調狀態,但與2000年的極度失調相比,2010年的失調狀況有所好轉,協調等級上升為弱度失調。值得注意的是,指標的功效系數變化是造成功能協調度變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分析功效系數的變化能夠對區域農業多功能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挖掘,對研究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諶飛龍 王禮力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