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
1.1基礎薄弱,投入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就整體水平落后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后,長期以來堅持以工業發展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政策,沒有兼顧到農業的生產,只是把大量投資用于工業生產和城市建設方面,從而造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嚴重不足,嚴重限制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但重視工業生產發展的現象依然沒有改變,相反更加強化了把農業收入用于工業生產的分配機制。中國經濟在最近幾年獲得了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各種貧富差距逐漸增大,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落后的地區,影響我國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礎設備建設的落后。從第九個“五年計劃”以來,國家認識到農業生產和農村投資嚴重不足的局面,在農村基礎性設施投資方面加大了力度,很大程度地改善了農村基礎性設施,但農村基礎性設施建設水平依然處于較為落后的局面。中國農村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因為政府沒有過多干預,資金供給過少,所以投入的資金遠遠不足。
1.2基礎設施建設結構失衡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中國農村問題存在的事實是,在實行改革開放前后以及農村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改變,使中國選擇了優先發展工業生產的工業化戰略,使農村政策出現了扭曲。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為了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國家選擇的政策是正確的,但存在的問題卻長期沒有改變,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工農關系之間的偏差越來越大。20世紀80年代初的改革沒有關注工農差距,進入中期以后改革程度大幅度提升,但依然把大量投資用于工業建設,致使工農差距進一步拉大,更加強化了工業的發展,這種情況和工業化階段性發展的要求相反,從而造成工業和農業的差距,在新的歷史時期依然存在,并逐漸增大,這種增大的性質發生了一些改變。根據當時的國際背景,為了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所制定的發展政策并沒有錯誤,不應出現的現象是長期政策的不變,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工農關系沒有得到實質性轉變,存在偏差的時間過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原來就遠遠落后于城市和工業基礎設施,應該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投資力度,但卻采取相反政策,增大了兩者之間的反差。
1.3融資與資金管理上的問題
最近這些年,農民經濟收入增長減慢,集體經濟發展不暢,鄉鎮企業發展沒有起色,中國很多地區的農民、集體、企業沒有財力進行農村基礎性設施建設。在全體農民經濟收入減少的情況下,一些首先富裕的農民確有經濟實力,但國家對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缺乏鼓勵性政策,缺乏相關法律法規,從而造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沒有清晰的產權,制約了這些農民的投資積極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民間投資,因為投資于農村基礎設施,風險較大,不能很快收到回報,又沒有國家法律法規的支持,以獲取最大經濟收益為主的民間資本不愿把資金投入到農村。所以,目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主體依然是政府。
2加強中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建議
2.1加大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
目前,要想改變農村的基礎設施現狀,則首先要迅速轉變宏觀政策趨向,把財政政策重點轉移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面,政府在農民增收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在政府領導下,把社會有效資源集中到農村領域。在實行過程中,政府的職能最為關鍵,但同時需要明確提出的是,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假如只依靠政府的投資,常常也會感到捉襟見肘,沒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如果向農民收費,則會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因此在實行過程中,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一塊出資,使政府財政投資政策傾向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還應統籌安排,使城市和工業的基礎設施發揮最大的作用,向農村開放,使廣大的農村可以使用城市和工業的基礎設施,使基礎設施在加強城鄉溝通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根據目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情況,政府依然在投資中占有主導地位,但畢竟政府投資有限,必然要求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資引導的多種來源投資體系。第一,重視農業銀行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作用;第二,可以把農村基礎設施項目收益權進行質押,以獲取銀行的充足貸款;第三,很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專家提出,推行PPP融資政策。
2.3建立健全經營管理體制,增強農村基礎性投資的使用效率
一定要建立完善的經營管理制度,提倡政企分開,政府在其中要起到監督作用,把運作權交給企業,企業在運作中實行獨立自主,自負盈虧,在提供各種服務時要按標準收費。農村基礎設施要全部實現本身價值,爭取創造更多的財富。農村許多小型基礎設施可以以合作經濟、股份經濟、股份合作等形式進行經營,使產權清晰化,依據企業標準進行生產經營。
2.4以人為本,提高農村基礎設施的實用性,不大做形象工程
建設農村的基礎性設施,和中國農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更和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緊密相連,在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杜絕形象工程,不搞重復建設,和廣大農民打成一片。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維護人民的安全團結。
3結論
總之,農村若想獲得長足發展,只有建設完善的生產性基礎設施,為了增加我國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政府應在投資方面有所側重,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擁有充足的資金。同時應該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資融資體系,建立健全經營管理體制,提高農村基礎性投資的使用效率,加強實用性,避免形象工程。只有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村資源,爭得多方對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狀況才能有所改觀,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
作者:劉瑾 單位: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