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資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
土地資源的豐富或緊缺的不定因素,使得人均耕地的數量成為決定一個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所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只有在1957年前國家在不斷增加耕地的面積,之后就形成逐年下降的狀況。在耕地資源稀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另尋途徑。
2.比較利益偏低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在發達國家中,農民是富人的象征,而在中國,農是最大的弱勢群體。很長一段時間,他們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原始積累的不斷發展,農民的利益不能得到保證的,農業產業出現了經濟利益非常低的現象。農產品的價格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變化不協調,工業和農業大宗商品價格不合理,農業投入成本高,生產效率低,因此抑制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工業和農業形成的巨大差異,造成了大量的農業生產要素通過各種途徑轉移到非農業產業,其中包括金融、財務和市場準入,這種現象嚴重制約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削弱了農業的積累能力,農業的發展也受到了限制。
3.科技進步難以滿足農業發展需求
現代農業的裝備與現代農業、科技農業的技術進步通過技術的發展不斷應用在現代農業領域。目前,中國農業技術落后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科研中的應用,許多農業科研成果并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的產力;農業科技人員的組織不夠健全,工作條件差的基層農業科技人員的待遇低,這些都成為影響農業科技工作者積極性和團隊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4.文化素質偏低使農村經濟很難持續健康地發展
由于農業的經濟效益較低,大量的農民都從農村來到了城市,尤其是年輕一代農村人都不斷的來到了城市,在農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兒童或缺乏競爭能力的人。這就造成了農民文化素質低,思想比較落后,市場意識不強的問題。同時,他們接收外界信息能力弱,不善于利用農業科學和技術發展生產。這些農民的素質和農村知識結構的水平,很難適應發展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轉型的要求。
二、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
1.農業技術落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中,農業的快速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來促進農業技術發展。在中國的許多地方,尤其是在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推廣的落后已成為反映農民農業發展的一個熱點問題,形成了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具體表現在,農村科技推廣網絡不健全、農村科技推廣設備簡陋、手段落后,缺乏農村科技推廣的人員和知識老化等問題。
2.人的因素
人力資源的缺乏,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的貧困主要是由教育的貧困引起的。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和科技的進步,知識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大,知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經濟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服務,甚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將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大多數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限制,很多人不能接受正規的教育,導致知識資源,人力資本的極度缺乏,也導致了農村經濟發展對人才的缺乏,特別是在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和理解市場管理的人才管理方面是相當缺乏的。
3.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農業基礎非常薄弱,農業生產方式相對簡單和落后,農業的現代化對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漸提高,國家對農業的投資逐漸在增加,但仍不能解決農業生產的根本問題,仍然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需要不斷提高農業設施,增加對農業的投資。
4.現行土地制度阻礙農業發展
在國家實施土地承包制度的形勢下,逐步揭示了其固有的致命缺陷。具體表現在現有土地制度不可能做出更有效的土地轉讓方案,農民耕地一樣是和過去一樣被束縛的,根本不可能讓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同時,小農經濟的獨立管理模式,難以根據市場的變化來迅速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不可能形成一種有效的與市場主體進行對抗性的農業體制,也不能對農產品市場產生長遠的影響。
5.農村財務管理
改善農村財務管理是解決眼前農村財務、管理、規章制度等工作的一個重要措施,也是當前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真正提高農村財務管理,就要充分發揮財務管理人員的作用,建立一個高質量的民主財務團隊,所以,農村的財政事務要做到辦事公正,才能讓人們相信可以人民參與民主財務管理。要進一步加強監督作用;會計團隊的會計人員實施遠程委托系統,不斷加強業務指導,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我們需要加強領導的作用,加強審計監督職能。應該做好四個結合,即:提交審計與審計下在農村中工作的結合,加上全面的審計,特殊審計定期突擊審計和審計的結合,與會計控制相結合,進行前后賬戶審計的結合,嚴禁審計只是走過場做效果;對各個方面進行紀律檢查,監督檢查各級的工作,調查腐敗、挪用和侵占農民資金的現象,尤其是那些惡性事件加重了農民負擔,要快速進行嚴格查處。嚴格黨的紀律,堅決采取政紀處罰措施,需要移交司法機關進行處理,堅決轉移處理,不會容忍包庇和袒護,讓新聞媒體對此進行曝光,才能給予教育的作用。
作者:趙桂紅 單位:赤峰市寧城縣汐子鎮人民政府
第二篇
一、農業技術推廣以及農業結構不夠完善
農業技術是農業發展的根本,農業技術的推廣對于農業發展有現實意義,但是從全國的范圍看,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這方面相對落后,很多地區的農業技術推廣范圍很小,推廣的方式也不先進,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的農業種植一般都采用集體的形式,需要的人力很多,由于地理的原因很多先進的技術設備沒有推廣。采用以往的種植方式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生態穩定性造成破壞。關于農業結構這方面,從我國的農業發展形勢看,我國的農業結構還不是十分合理,很多地區的農民文化水平比較低,在農業種植這方面,沒有創新思維,只是在強調種植的量,沒有注意種植的質量,更加沒有結合當地的環境因素。很多地區的種植模式很單一,難以做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新時期需要的是懂農業的農民,以后我國也將致力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方向。另外,在種植某種農產品的時候,沒有進行市場分析,造成這種農產品大量積壓或者某種農產品大量缺乏的現象出現。因此,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機構發展還不是很完善,這也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問題所在。
二、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以及農民收入少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地區為了增加農產品的產出量,開始大量的砍伐樹木,圍湖造田等,導致土地的荒漠化加劇。土地資源不斷減少,但是人口總量在增加,城市用地逐漸向農村擴展。另外,很多土地資源由于工業發展受到影響,造成農業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關于農民收入這方面,多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很少,城鄉差距之間增加。雖然,在最近幾年我國頒布了鼓勵政策,對農民的生產給與補貼,但是在農民收入這方面,增加的速度還是很慢。造成很多地區的主要勞動力出外打工,這樣不利于新農業技術的推廣,更不利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夠高,農民收入也偏低。
三、國家的投入力度還需加強以及農民生產觀念落后
在國家投入力度這方面也不夠,很多發達國家很早就采用機械化的種植收割方式,對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進行全面檢測和機械化處理。我國在最近幾年才采用這種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很多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依然采用手工為主的種植方式。另外,農民的知識文化素質不高,很多思想觀念落后,在接受新事物這方面的能力很差。在農業發展中,只重視種植業的發展,不能和其他產業結合起來,造成很低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滯后,更加不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導致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所以,我國家的投入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以及我國農民的生產觀念也急需轉變。
四、結語
以上分別從農業技術推廣以及農業結構不夠完善;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以及農民收入少;國家的投入力度還需加強以及農民生產觀念落后3大方面,介紹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僅代表個人觀點,希望本文對廣大讀者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作者:張志安 單位:吉林省大安市太山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
第三篇
一、研究市場化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
要下大力氣推動土地的規模化經營,積極進行土地流轉,將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里,讓農村勞動力逐漸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并有效調整經濟結構,增加廣大農民群眾的收入。要真正明確土地經營所有權、搞活土地使用權、穩定土地承包權等為基本目標,在確保家庭承包關系基礎上,做到二輪土地承包經營30年不變的基本情況下,根據“依法、自愿、有償”的基本原則,研究適合社會主義市場化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做到因地制宜,并研究土地委托轉包、返租倒包、拍賣使用與股份合作多種方式的流轉機制。當前開始的土地流轉的地方,還需要全面總結經驗,并強化管理,確保能土地流轉規范運行。例如家庭養殖業發展好,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較發達,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比例大的地方,需要繼續開展富有成效的探索。農村開展的各方面的改革關系到農村社會穩定以及農民的實際利益,必須穩妥的開展,更為有效的推進。
二、創建推動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的政策體系
目前,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原始積累方面顯得稍微不足,缺少發展上的后勁,需要進一步加大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缺少發展的強大后勁,應該進一步加大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有效完善并制定扶持農村當地龍頭企業、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與農村合作社經濟的發展的政策措施,在資金投入、項目審批、稅費減免等方面進行一定的政策傾斜力度,調動各個方面參加到農業生產化經營。制定的具體政策將涉及到具體部門的實際利益,有些部門需要進一步強化各個方面服務意識,有效消除本位主義,并努力克服本部門的利益,最大程度的給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創造和諧的寬松環境。要全面規范市場,并且對面向當地龍頭企業的相關收費盡量給予清理整頓,有效減輕當地龍頭企業的經濟負擔,積極改善當地龍頭企業的多種稅負,改善經營環境。要進一步強化相關的配套服務,并且努力適應產業化發展的基本要求,從市場、通信、水電、信息等多個方面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營造好的條件,有效降低當地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加強其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競爭的能力。
三、提高農村經濟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
提升農村經濟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是減少市場風險、增加農民收入,大大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有效措施。農村經濟產業化的中心是創建完善的利益機制,但是當前的農村經濟較為突出的矛盾與問題是龍頭與基地,以及農戶與農戶之間的利益在連接機制建設方面還不健全,不能實現有序對接。我國有些城市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后,研究出股份制合作農業的重要發展之路,這是對農村經濟組織方面的再次革新,其核心是解決了利益機制方面的大問題。因此,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運用先進的經驗,充分利用好“協會+農戶”、“公司+農戶”等形式,將農民和市場有效結合起來,研究能人領辦、農民自辦等多種樣式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要能全面適應農村分工、分專業的現實需要,積極鼓勵當地城鎮的干部、賦予群體、企事業單位等能參與到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之中。尤其是當地的鄉鎮干部更應該發揮帶頭作用,主動做好對接工作,積極鼓勵有實力的農業大戶轉包農民土地,積極發展規模化經營。并且,還應該善于發現農村經濟組織代表,總結并推廣這些典型代表的經驗,通過政策支持,讓各類經濟組織能迅速發展,有效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四、堅持農村經濟服務體系社會化
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需要完備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基本的保障。這主要是因為如果廣大農民的科技素養不高、信息不靈、科技素養不高,并沒有提供很好的服務的話,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之路就不會很順暢。在農村經濟服務的社會化問題方面,要充分依托農村當地的專業技術部門與龍頭企業,將農民的自我服務作為有效的補充,建立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服務系統,積極鼓勵服務逐漸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具體來說,農村經濟服務體系社會化建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一是,創建完善的銷售體系。從當地實際出發,創建完善的農貿市場,通過建設市場來充分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有了該市場之后,農民的銷售就不會再發愁。如果只抓住農業生產,不抓住市場的話,農民的產業化發展就不會堅持太久。二是,進一步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有效滿足農民在產業發展方面對科技的要求。充分跟依托科技組織以及科技人員,將農業科技傳授給當地的農民。提升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中的科技比重非常重要。因此,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創建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農民科技培訓中心等技術部門,培養農業技術方面的人才。三是,做好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為了讓農民能獲得信息服務,有效通過職能部門方面的作用,將農民專業協會作為主體,將農民專業大戶作為骨干,創建民間自我服務組織,做好農機設備、柴油、資金、化肥等供應,通過完善服務體系,為廣大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解除廣大農民群眾的后顧之憂。
五、科學處理好各方的利益關系
不管是從農戶,還是從當地的加工企業來講,利益成為其關注的重點話題。特別是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農民開展農業生產,并不能認定為是自給自足,而應該是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大量銷售農產品,提升收入水平。但是加工業也想和農民進行聯合,規避直接進入到原料生產范疇內的風險,而又能得到很好的原料保障,以便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因此,農村經濟產業化經營主體對經濟利益追求,讓農戶與龍頭企業有機結合在一起。農村經濟產業化是讓每一個生產環節在農戶與企業之間進行自由分配,有效降低成本水平,更加具備市場競爭力,為實現雙方在社會主義市場中的競爭提供可能。為此,必須科學處理好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作為當地龍頭企業來說,就要讓利益分配辦法做到科學合理,而當地的政府也應該對農戶與企業利益分配進行必要的監督,有效控制雙方可能出現的矛盾,影響到農村經濟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六、總結
總之,農村經濟堅持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對提振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要積極研究市場化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創建推動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的政策體系,提高農村經濟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堅持農村經濟服務體系社會化等,從根本上提升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水平,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楊素慧 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涼城縣麥胡圖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