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實行精細化管理的意義
(一)實施精細化管理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提高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題,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高等院校進入了新一輪的競爭,國家和社會也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這就要求高校必須根據經濟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按照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方法,精心制訂人才培養標準和人才培養模式,細化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到每一個教學步驟都要精致,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精細,使每一項教學成果都成為精品,從而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二)實施精細化管理是彰顯學科發展特色的需要
高校的綜合辦學實力和整體辦學水平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學科發展呈現出高度分化但又高度融合的雙重特性,隨之而來的是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增多。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科建設的精細化上做文章、下工夫。但“由于我國是窮國辦大教育,進行學科建設就不能面面俱到,而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優化資源配置,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若干優先發展的學科方向上,對所傾斜投入的專業和學科,也不能任其所需,傾其所有,而要科學論證,精打細算,科學投入,以提高學科建設的效益和水平。
(三)實施精細化管理是實現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高校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辦學資源更為充實,辦學條件大為改善。但學校的運行、管理成本也隨之大幅提高。如果不實行精細化管理,很容易造成大量浪費。當前在有些高校中存在浪費現象也是不爭的事實,并多為社會所詬病。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把精細化管理理念貫穿于學校事業管理的全過程,通過培養“勤儉辦學、精益求精”的精神,建立嚴謹科學的管理制度,細化工作制度與流程,在此基礎上建立詳細具體、切實可行的跟蹤問效機制,從而為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支持。
二、高校實行精細化管理的路徑選擇
目前,高等教育正處于攻堅克難、乘勢而上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考驗同在。高校的管理者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著手精細化管理,以實現高等教育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的新突破。
(一)堅持以人為本,著力培植精細管理理念
發展模式的調整變革,管理理念是先導。高校精細化管理,實質上就是人的管理。在精細化管理理念的推進過程中,尤其要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制度化與人性化的有機結合與辯證統一。人性化是制度化的基礎和靈魂,制度化是人性化的前提和保障。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沒有制度為基礎的人性化是沒有底線的人性化,無異于放任自流,聽之任之;沒有人性化的精細管理是缺乏生命力的管理,它必將限制人的創造性,也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細化管理。”作為高校辦學主體的廣大師生,理應成為精細化管理的組織者、實施者與參與者,每個人都負有責無旁貸的義務。因此,在學校的精細化管理工作中,應切實發揮廣大師生的主體作用,堅持全員參與和全程滲透,把精細化管理落實到學校管理的全過程和各個領域。只有廣大師生員工在思想上形成廣泛認同,才能心甘情愿地參與其中,才會對精細化管理工作持之以恒,才會做得精致,才會多出精品。
(二)堅持科學管理,努力探索精細管理方法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同時更是一種方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實踐的標準。一方面,要根據學校各方面工作的實際,查找出制約精細化管理工作深入推進的陳舊的、過時的不良做法,在此基礎上,以現代化的理念、科學化的手段、專業化的標準,設計出符合實際、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新型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大膽摒棄、堅決淘汰那些不符合實際的粗放式管理方法,并要根據工作實際和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對已有的工作方法進行及時的修正和創新,確保學校的精細化管理工作時刻沿著科學、合理、與時俱進的路徑前進,以管理方法的先進性、科學性來保證精細化管理的有效性。
(三)堅持依法治校,制定并落實精細管理制度
高校精細化管理是一種基于規則的管理。“讓學校運行在規則的軌道上,是一種民主管理的范式,也是現代管理的特點”。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制度規范,是實現粗放式管理逐步過渡到精細化管理的關鍵環節。在推進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要用嚴格的制度來規范、克服管理的隨意性和無序性,真正做到“依法治校,以制度管人”,以推動學校的法治化、現代化進程,最終推動學校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時還要抓好精細化管理的制度落實與執行工作。有了管理制度不落實,等于一紙空文。保證精細化管理有效執行的關鍵,就是要落實管理責任,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因此,高校要根據內部崗位職責和工作分工,明確目標、細化責任、層層分解、狠抓落實,確保精細化管理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作者:盧星辰 單位:安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