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為抓手,推動高等教育均衡發展
1.教育資源支撐高等教育的發展
教育資源總量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高等教育資源又在教育資源總量中占有多少份額,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又如何分配到各層次各類型的高等院校,以及高等院校利用這些資源培養何種類型的人才、如何培養及這些人才在社會上的分配,都屬于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問題。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直接影響甚至決定高等教育能否整體公平。
2.教育資源充足是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基礎
高等教育資源規模是否合理,最終表現在其培養的勞動力的數量、質量、結構是否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相匹配。如果不考慮社會實際需求,任意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勢必造成過度教育,從而使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大量失業,反之,又會造成人才的短缺。高等資源合理配置,有利于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增長。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很大程度上成為高等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的制約因素,是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和質量提高的最大障礙,也是影響高等教育公平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不斷增加,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由此可見,我國對教育投入不足,國家財政性投資主渠道不到位影響了高等教育經費總量,這是制約我國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高等教育經費的其他籌措來源,我國也無法和世界其他比較發達的國家相比。如美國,私人捐款、校友捐助是教育經費的一項重要來源,捐款機構的設置以及捐款的運用都已經比較成熟,并有完善的法律法規相配套。而我國在這方面還很欠缺,社會捐助只是教育經費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多年來,我國公共教育經費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反映了我國公共教育資源的短缺。在高等教育領域,教育資源先天投入不足和后天浪費嚴重是資源總量上存在的兩大問題,長此以往,勢必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發展。3.教育資源質量不斷優化能促使高等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教育質量就是教育產品或服務所具有的滿足個人或社會明確或隱含的能力的特性總和。具體內容包括:質量是對結果的價值判斷;質量是產品即畢業生和服務兩大結果的價值判斷。把教育質量落實在學生身上時,質量表現為:有良好的智力發展;精確的知識掌握;良好的思想品德發展;熟練的動手能力;旺盛的學習積極性;雄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廣闊的視野和盡可能豐富的人生閱歷。首先,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僅包括充足的資金支持、較好的教育設施,更要求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師資隊伍建設是高等教育質量建設中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教育資源質量的當務之急。加強師德教育,強化全體教師的育人意識是學生得到良好教育的基礎。教師有敬業精神,都積極投身教學改革,能夠推動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教師能教育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即教育結果能夠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這是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內涵之一。其次,充足的資金投入、良好的教學條件是優質教育資源必須滿足的一個基本要求。教育科研設備、生均建筑面積、生均教育經費、生均占有圖書資料、教學實驗的條件等硬件資源如果能保質保量配置,一方面能夠形成小班授課,增加師生交流的機會,使教師給予學生的面對面指導增多,也能夠減少教師的平均負擔;另一方面,教育條件良好并配置充足能夠降低高校擴招對高等教育質量的不利影響。總之,要想提高教育質量,我們要不斷設法提高教師素質等軟件資源建設,也應該通過多種渠道確保對教育的投資到位,否則優化教育資源質量,保障教育質量就只能是空談而已。
二、教育資源配置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源頭
1.宏觀配置公平決定高等教育公平覆蓋面
高等教育資源宏觀配置是指社會總資源在高等教育中的配置,宏觀配置公平即高等教育從社會總資源獲取多少份額比較合理。投入過多勢必影響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的發展,投入過少就會影響到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和辦學質量。要實現高等教育資源宏觀配置公平,首先高等教育資源必須能滿足高等教育發展需要。我國對教育的財政投入比重多年來一直徘徊在世界最低水平線。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尤其嚴重的是自1999年以來高校擴招,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飛速發展,而教育資源特別是國家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等原因,使得各高等學校對學生的收費占學校整個收入的比重約越來越大,高昂的收費標準己經超出了我國廣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成為不少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返貧”的重要原因。教育資源配置充足是教育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但在現實中,總是存在教育資源供給有限性與教育資源需求無限性之間的客觀矛盾,要使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充足、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一是社會資源或教育總資源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應滿足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實際需要;二是各地區各學校的資源供給應逐漸穩定在一個科學合理的水平上,而不能出現太大的波動。只有資源總量配置充足才能擴大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的范圍。
2.中觀配置公平保障高等教育區域公平
高等教育資源中觀配置是指高等教育資源在不同層次高校之間的配置。教育與社會分層,是教育社會學研究的重點領域。事實上,我國高等學校系統是分等級、分層次的,有地位高低之別。“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分層次辦學”等提法是高校系統分層的真實寫照。按照有關專家的研究,我國高校可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被教育部確定的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9所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第二層次是進入教育部“211工程”建設的高校。它們基本是國家重點大學或是綜合性大學,多隸屬于教育部,少數歸地方管轄。第三層次是擁有獨立的學士學位授予權的本科院校。這一層次的高校數量比較多,類型各異,水平也參差不齊。第四層次是除以上之外的其他高等院校。高等教育資源如何在這些不同層次的高校間分配,是影響高等教育公平能否實現的一個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前,我國政府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在效率和公平問題上更多考慮了資源配置效率,忽視了公平問題。政府根據基于有限的高等教育經費預算的情況,進行針對性、選擇性的相對集中投入與撥款,讓少數重點高校獲得更多的資源與發展。著名的“短板理論”認為,一個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高等教育資源在空間配置上嚴重不均衡,“短板”的存在影響了資源配置的整體效率,教育資源內部配置不公平阻礙了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高等教育資源地區分配上的“短板現象”,既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區域化,也不利于區域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在資源配置中,優質教育資源向重點高校傾斜,而非重點高校教育資源貧瘠,發展舉步維艱,政府應更加關注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效率是可貴的,但是缺失了公平的效率對于高等教育的發展,尤其對當前我國現階段的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而言,會嚴重阻礙高等教育政策的落實與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高等教育資源分配是應該為優勢地區強勢學校錦上添花,還是要為劣勢地區弱勢群體雪中送炭,這些都應該成為當前政府在維護高等教育公平中需要加以重新思考的問題。
3.微觀配置公平提高配置效率,促進高校公平
高等教育資源微觀配置是指高校內部如何分配使用教育資源。微觀配置公平可理解為高校自身如何能把有限的教育資源充分合理運用,使效率最大化。公平和效率是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必須謹慎處理的問題,微觀配置公平是以效率為前提的,以犧牲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為代價的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現階段存在著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一方面高等教育資源非常稀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卻很低,造成了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歸根結底,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資源內部配置機制運行不完善,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行政命令占主導,忽視市場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微觀配置公平重視配置中的效率優先是正確處理好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公平與效率的前提。效率優先就是: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問題上,資源配置效率是首先考慮的問題。如果把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當作一種結果,則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越高,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收益也越高;配置效率越低,收益越低。結合我國目前實際情況,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問題上,優先保證資源配置效率,再考慮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問題是當前最為合適的選擇。在資源總量短缺約束下,使用效率低下無疑使得高等教育發展的嚴峻形勢雪上加霜。微觀配置公平要求我們在努力增加教育資源總量的同時,還必須解決高校自身在資源使用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
三、結語
高等教育承載著培養社會先進生產力、傳播和創造先進文化的重要作用,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高等教育關乎千家萬戶,高等教育公平直接影響著社會公平,而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的整體公平,公平配置高等教育資源、提高配置效率,是實現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條件和艱巨任務。
作者:趙雷 肖鳳蓮 華婷 單位:江西農業大學教務處 華東交通大學軟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