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幼兒教育論文
1電腦小游戲概述
1.1角色扮演類簡稱為RPG,角色扮演游戲的核心是扮演,在游戲玩法上,幼兒扮演一位角色在一個寫實或虛構的世界中活動。角色扮演中的一個比較特殊的類型是角色扮演模擬游戲(Role-playingSimulation),簡稱RPSG,即幼兒在虛擬的環境下扮演各種各樣的職業,用于訓練一些建筑、精密操作、醫學方面的技能。比如Flash小游戲《百吉福職業小行家》,里面涉及到的職業有醫生、園藝師、宇航員、馴獸師、消防員、建筑師等,以便滿足孩子對不同職業的好奇心及駕馭能力。
1.2繪畫拼圖類游戲是通過讓幼兒繪畫或者拼圖,培養其色彩識別能力和空間構建能力,如《奇趣七巧板》、《貼紙大作戰》和《星星狐記憶填色》等。
1.3裝扮手工類游戲是讓幼兒通過聯系現實世界來虛擬地裝扮某些東西,以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如:《白雪公主裝扮》、《守護甜心裝扮》和《制作圣誕樹》等。
1.4益智類是以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為主要目標的小游戲,如:寵物小《趣味數字疊加》、《小拇指學識字》、《小羊肖恩學聲音》、《巧虎英文字母接果實》等。
1.5冒險類又稱AVG,是當游戲轉化為現實時有一定的危險時,需要幼兒的勇敢,能在虛擬的環境下培養幼兒勇敢個性的游戲,包含探險、收藏、解謎等。如《河流歷險》、《巧虎狗狗迷宮冒險》、《娃娃孤島救生》等。
1.6生活技能類是通過讓幼兒參與虛擬環境下的日常生活活動,增加孩子生活閱歷以及增強幼兒自主生活能力的小游戲。如《巴頓整理房間》、《一起來做布娃娃》、《娃娃種花收果實》等。
1.7競技類對抗、比賽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主要是指電子化的傳統體育和民間娛樂項目。通過讓幼兒參與競技活動,培養孩子的策略運用以及把握規則的能力。如《幼兒連連看》、《娃娃射氣球》、《毛毛飛行棋》等
1.8敏捷類需要幼兒反映靈敏、動作迅速快捷的Flash小游戲。比如《貪吃蛇》、《彩色球打磚塊》、《凱蒂貓切水果》等。
2電腦小游戲的本質解讀
從游戲與教育的關系上分類,游戲包括本體性游戲和工具性游戲,電腦游戲全部屬于工具性游戲。既然電腦小游戲是兒童游戲的一種方式,那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必要,下面將從兒童的游戲理論視角,對電腦小游戲進行本質解讀。德國的席勒•斯賓塞提出了“精力過剩說”,把游戲看做是兒童借以發泄體內過剩精力的一種方式。由于現代的居住環境多為高層電梯房,兒童戶外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整天躲在房間里,因此,無需動彈的電腦游戲便成為孩子發泄過剩精力的一種方式;彪勒提出了“機能快樂說”,強調游戲是兒童從行動中獲得機體愉快的手段。
電腦游戲可以滿足兒童的感官刺激和好奇心,促進兒童獲得更多的積極情感體驗,激發其學習興趣,因此,電腦游戲可使孩子獲得機體快樂;格羅斯提出了“生活準備說”,把游戲看作是兒童對未來生活的無意識的準備,是一種本能的練習活動。電腦游戲恰好滿足這一特性,因為很多的活動兒童不可能一一都嘗試,比如探險、種菜、做飯、撫育孩子等,因此虛擬的環境便成為鍛煉孩子生活自立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拉扎魯斯•帕特瑞克提出了“娛樂放松說”,認為兒童的游戲來源于放松的需要,而電腦小游戲本身就是娛樂、休閑的一種方式,因而更加受到低幼年齡段兒童的喜愛。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電腦游戲作為游戲的一種形式,符合游戲的本質屬性,其特點與幼兒的情緒性、模仿性、易變性、幼稚性是一致的,所以應當成為幼兒教育的一種必要輔助手段。
3電腦小游戲在幼兒教育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3.1加強電腦游戲和傳統游戲的有機結合
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動都適合運用電腦教游戲進行。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可分為八大智能,如果我們以此作為劃分手段,為幼兒選擇符合幼兒各項智能發展的游戲,其中的人際關系智能的培養就不適合用電腦游戲進行。因為受技術限制,人機互動這一環節很難在電腦上靈活地展現,因此幼兒人際智能的培養更適合在傳統游戲活動中進行。
3.2預防在電腦使用過程中給幼兒生理帶來不良影響
近距離長期面對液晶、LED屏,對幼兒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因為LED中的藍光不能夠過濾掉,會對孩子稚嫩的眼睛造成傷害。而且長時間保持一種坐姿,頭向前伸,還可能會導致孩子脊柱變形。另外,孩子大腦的內抑制機能較弱,如幼兒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可能會引起高級神經活動紊亂。而且研究表明,人類在熱衷電子游戲的時候,會使額葉波大量減少,將導致注意力渙散、無精打采、判斷能力降低、對人對事沖動甚至產生暴力傾向。每天玩電子游戲1個小時以上,額葉的功能將會快速減退。因而,在幼兒使用的電腦上,成人最好設定好時間,如孩子玩游戲的時間超過15min后,屏幕就會自動閃屏或加以提示,以提醒孩子們注意休息,掌握好游戲的時間。如超過了30min,電腦則會自動關機,以便保護孩子的身體健康。
作者:霍艷芳 單位:菏澤學院學前教育系